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怎么自愈肾囊肿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腺肌症多发性胆囊结石消炎利胆片肝内结节是什么肝内外胆管结石
疾病概述
胆囊腺肌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学说颇多。1960年jutras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概念,认为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病变,它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正常胆囊粘膜下,由于上皮组织下陷而形成罗阿氏窦,它一般不到达肌层,在有腺肌增生病时可见粘膜肥厚增生,罗阿氏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深入肌层,甚至可深达近浆层,形成粘膜内憩室。囊内易瘀胆,继发感染可产生囊内微结石,又称壁内结石。囊的形态不一,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直径可自针尖大小至8-10mm左右。
病理生理
病理表现
胆囊粘膜及肌层过度增生,胆囊壁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多数小囊状突出,称为罗一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类似壁间小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Jutros将之分为弥漫型、节段型与限局型三型。
弥漫型:整个胆囊壁均有增生。胆囊壁增厚,胆中造影时,造影剂可进入罗阿氏窦,可在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点状阴影。
节段型:胆囊壁的一段发生增生,常造成胆囊环形狭窄,狭窄部壁厚超过2mm,边缘不规则(图8-6)。
局限型:胆囊壁局部发生明显增厚,常为单发,多位于胆囊底部,易被误为肿瘤,该型可分有内翻、外翻和中间位三种表现。
临床表现
无特异性症状,可有腹痛及类似胆囊炎、胆石症症状。
诊断
本病临床明确诊断较为困难,Raghavendra认为超声对胆囊腺肌病的诊断优于X线检查,随着超声显象仪分辨率的提高和超声诊断医师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国内已有许多超声诊断胆囊腺肌病的报告。
胆囊腺肌病的声象图特点:
(1) 胆囊壁增厚,呈弥漫性,节段性改变或局限性改变。
(2) 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无回声暗区或回声增强区(胆固醇沉积)。
(3) 合并壁间结石和胆囊结石,可出现相应的改变。
胆囊腺肌病的CT表现:
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及伸入其内的多个小壁内憩室,它们与胆囊腔相通。胆囊造影CT检查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内多发小点状造影剂充盈,与胆囊腔相通。而罗-阿氏窦内造影剂充盈更为显著,脂肪餐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类似"花环"样。弥漫型表现为整个胆囊壁增厚,壁内多发如上述小憩室样突出。节段型表现为胆囊-节段性壁肥厚,壁内多发上述小憩室样突出,胆囊腔呈节段性狭窄。如发生在胆囊颈部,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变形。限局型表现为胆囊底部之部分胆囊壁肥厚,壁内有上述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
鉴别诊断
胆囊腺肌病需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1) 慢性胆囊炎。
(2) 胆囊癌。 什么是胆囊癌呢?胆囊癌在临床上相对其他癌症比较少见,所以很多人对它都不是很了解。但胆囊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那么什么是胆囊癌呢?
胆囊癌并不罕见,60岁以上女性好发,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病率较高。胆囊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密切相关、可能由于结石长期慢性刺激,致使胆囊粘膜增生,变性、进而癌变。
(3) 胆囊扭曲。
(4) 先天性胆囊膈膜。
在超声检查胆囊时,如发现胆囊壁弥漫性、局限性(胆囊底部)增厚或出现环形狭窄。应想到本病存在的
可能性,必要时进行口服胆囊造影,相互印证,有利提高胆囊腺肌病的诊断率。
早期症状
胆囊癌早期有哪些症状呢?可能许多人对胆囊癌都很陌生,其实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囊恶性肿瘤,许多人都深受胆囊癌的折磨。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讲讲常见的胆囊癌的早期症状。
1、畏寒、发热:多出现于癌肿晚期,25.9%的病人出现发热,并可有高热持续不退。
2、黄疸:由于癌肿的扩散,约有1/3~1/2患者出现黄疸。少数病人的黄疸为首发症状,多数黄疸出现在疼痛之后,黄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少数病人表现为间歇性黄疸。黄疸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占36.5%,多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引起恶性梗阻所致。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甚至出现恶病质,皮肤粘膜黄染,伴难以治疗的皮肤瘙痒。
3、右上腹疼痛:大部分为右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可有阵发性加剧,向右肩及腰背部放射。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4、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恶心呕吐亦相当常见,并常有食欲减退。
胆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又有经脉相互络属,而为表里。《素问·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其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生成和排泄异常,影响饮食消化吸收,则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食、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目黄、身黄和尿黄等。
由于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又属奇恒之腑。
胆汁是从肝脏中分泌出来的,中医上认为胆经是一条从头到脚的经络,胆经受寒往往会导致经络流动不顺畅,从而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消化。胆经最容易受寒的地方是大腿外侧,这个地方也是最容易积存寒气的部位。这段胆经敲打起来最为顺手,建议最好将这个运动养成终生奉行的习惯,每天只要1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了。
胆病有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胆石症,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常互为因果,合并存在,临床表现都以有上腹疼痛为特点,预防及治疗又有许多相同之处,故一并论述。胆囊炎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治不及时可能转变成慢性,而慢性胆囊炎又常以急性发作的形式出现。无论是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皆可合并胆石症,而胆石症又可导致胆道梗阻,在胆汁滞留基础上发生胆囊感染。本病属中医学“结胸”、“胁痛”、“黄疸”、“癖黄”等范畴。
未病先防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忧郁是预防本病的重要前提。根据临床观察,绝大部分患者在病前都有情志不畅史。
饮食有节,避免过食油腻、肥甘之品及生冷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于营养且易消化的食品。
当发生肠道寄生虫,尤其是蛔虫感染时,要积极治疗,避免逆行感染。
彻底治疗邻近器官的炎症,以防炎症扩散,波及胆道。
中年女性及肥胖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减肥,增强体质,防患于未然。
既病防变
患该病后,除右上腹疼痛外,更主要的是影响了消化功能,表现为食欲不振等。迁延日久,体质日衰,甚则由于结石嵌顿而出现胆绞痛等危症,因此应尽早彻底治疗。已经发病之人,更应遵照以上所述的预防措施,同时积极服药治疗。当发生急性胆囊炎时,要彻底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仍需坚持用药一周,避免迁延不愈。
(一)中药治疗
1.右上腹间歇性闷痛,脘腹胀满,暖气频作,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郁结,宜舒肝解郁,利胆止痛。方用清胆汤加减:柴胡1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
2.右上腹痛较甚,压痛明显,发热恶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皮肤黄染,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湿热蕴结,肝胆热盛,宜清利湿热为主。方用清胆利湿汤:柴胡10克、黄连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山栀10克、龙胆草10克、茵陈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
3.右上腹持续剧痛,明显压痛及反跳痛,高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全身黄染,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色深如茶,舌质红绛,苔黄糙或有芒刺,脉滑数或沉细。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者,为湿热化火,热毒内陷。宜舒肝理气,通利湿热,清热解毒。方用清胆泻火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5克、虎杖15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木香10克、郁金10克、茵陈30克、龙胆草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芒硝10克(冲服)。
(二)“总攻”疗法
此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现举例如下:
胆通排石汤: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海金砂30克、郁金15克、枳壳12克、木香12克、大黄10~15克(后下)、栀子10克、芒硝10克(冲服)。
总攻程序:每周总攻2~3次,6~7次为一个疗程。
药物及时间举例如下:
此法是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胆道结石的最好治法。结石横径不超过一厘米,直径不超过三厘米,大多病例的结石,均能排出。现举例如下:
时间治疗措施
7:30 排石汤一付(浓煎300毫升),口服。
8:30 吗啡5毫克,皮下注射(胆绞痛发作期不用)。
9:10 阿托品0.5毫克皮下注射。
9:15 33%硫酸镁40毫升,口服。
9:20 0.5%稀盐酸30毫升,口服。
9:25 脂肪餐(油煎鸡蛋2~3个或肥肉3两)。
9:30 电针右胆俞(阴极)月、日,梁门或太冲(阳极)。
(三)针刺疗法
取胆囊穴、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胆俞、太冲、支沟等穴,采用强刺激泻法。耳穴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穴,每次两侧各选穴2~3个,捻转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
(四)单验方
1.板兰根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芩9克、黄柏9克、川厚朴6克、玄明粉9克(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
2.白金丸,晨服3克,或指迷茯苓丸,晚服9克,10至30天,为一疗程。
(五)碎石疗法
胆石直径大于1.0厘米,排出困难者,可用碎石机碎石,再经排石机排石治疗,大多数患者疗效满意。
(六)手术
经以上方法治疗,均无明显疗效,应手术根治。
胆息肉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病理上分为1、肿瘤性息肉如腺瘤和腺癌;2、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厘米,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的增生性改变,如为局限型则类似肿瘤,但呈良性经过。
本病大部分是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改变等,体检可能有右上腹压痛。确诊依靠常规超声,内镜超声,螺旋CT等。
胆囊息肉治疗的原则:大多数胆囊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少数可能为早期癌或可发生癌变,如下可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厘米,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应积极手术。手术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开腹胆囊切除术(OC)。
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手术时所产生的并发症,如肝外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无论哪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二是,手术治疗只是针对病灶,而没有针对病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所谓治标而不治本。
治标治本是中医药在治疗胆囊息肉领域中的优点之一,尤其近几年来,中医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的临床研究,疗效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于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以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且不会引起药物依赖性,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因而受到众多患者的欢迎。
下面是央视一个采访记录: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2日 16:10
1、王秋生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主任医师 著名腹腔镜外科专家 从事胆囊息肉方面的临床病理研究达15年 独家积累胆囊息肉的手术病例600余例 发表论文80余篇 主编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左图)
2、张正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检验学会常委 曾进修于日本东京临床医学研究所亚洲肝病中心 多年从事微生物及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研究 6次获国家卫生部及市卫生局科教奖 发表论文80余篇。(右图)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您们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直播节目,今天我们来聊的是胆囊息肉方面的问题。
记者:杨吉祥老先生是一名退休干部,身体一直特别硬朗,但是2000年的一次体检却打破了老杨平静的生活。
患者:体检(B超)发现了0.9厘米胆囊息肉,我的印象中息肉就是瘤子,很担心。瘤子分为良性和恶性,我很自然就想到了会不会是癌症。
记者:其实每年体检像杨大爷这样被检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还不少,据统计在我国胆囊息肉的患者约为5000万人,约占我国人口的5%左右。
胆囊息肉患者:我知道胆囊里面的东西,听人说单个好像比较危险,多的好像还不可怕。
患者:说实话我很害怕有病变的可能。
患者:我不担心,我相信能好。
王秋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胆囊的解剖位置,胆囊就好比是挂在“胆道树”上的一个绿色的葫芦。那么胆囊息肉又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有的人皮肤上会长一些肉赘,如果这种肉赘长在了胆囊腔内,那么我们就把它成为胆囊息肉。
张正:这种息肉如果长在胃里就叫胃息肉,长在肠里就叫结肠息肉,这种息肉可以长在很多器官里。
主持人:胆囊息肉具体是什么样子?
王秋生:剖开胆囊腔后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胆囊肉赘,从B超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息肉可以很小甚至只有1毫米,也可以达到3-4厘米,息肉越大那么真性肿瘤的可能性以及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主持人:有了胆囊息肉后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来听听患者的感受:
患者(杨吉祥):自从2000年检查出有胆囊息肉后就多了一块心病,可是身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不疼不痒,也就没在意。一直到2002年都没在意。
记者: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原本0.9厘米的胆囊息肉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患者:2001年是1.1厘米,2002年是1.5厘米,后来大夫建议后复查一下,如果还在继续长建议我手术。2003年初我到人民医院复查,又长了,长到了2.1厘米了。
记者:2003年3月老杨开始出现了身体不适。
患者:长到2.1厘米的时候肝区这块就有电疼痛了。我害怕影响肝脏。
记者:调查中发现同样是胆囊息肉,但是每个人的身体反映却不太相同。
患者:吃饭也能吃,但是食欲并不是很好。再就是吃完饭有难受的感觉,特别是右上腹疼。
记者: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老严的病情比较突出,为此也走了不少弯路。
患者老严:我是胃疼,整个一片就像一个雷区似的,整个疼,坐立不安。去医院后要么说是胃炎、要么说是肠炎,反正没有很好的确诊。
记者:直到去年老严做了胆囊息肉后才知道自己多年的胃疼其实是胆囊息肉惹的祸。
患者:现在我才知道是胆去疼痛。
主持人:为什么胆囊息肉患者的感觉不同呢?
张正:这和胆囊息肉长的具体部位有关系,另外和周围脏器是否有其它疾病也有关系。
胆囊息肉临床表现
1、 体检B超发现,无症状
2、 非特异性胃肠症状
3、 典型的胆道症状
其中第三种情况是真正胆道方面的症状,一般来说是右上腹偏右侧有点疼,另外向后背放射。还有一些人比较典型,吃了油腻的食物后疼痛症状就加重了。最严重的时候也会波及到周围的一些脏器,假如合并有胆石症、胆囊炎的时候常常出现胆囊炎症状,发生胆绞疼。另外有些时候波及到胰腺也会出现向左侧中后边疼痛的表现,这就比较重了。
主持人:有没有出现黄疸的情况呢?
张正:有这样的情况。三年前我在消化内科看见过一个黄疸病人,是从河南来的,当时检查没有肝病,接着进一步检查证明是胆囊癌,接着询问病史时患者说10年前有胆囊息肉,第二年的时候大夫要求复查他也去了,并没有什么变化,退休后就把这件事情忘了,现在发展到了胆囊癌症。胆囊息肉我们一般要求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假如半年之间病人有些症状加重了,应该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
主持人:胆囊息肉有没有变成癌的可能性?
王秋生:大约1%-10%的胆囊息肉患者会发生癌变。胆囊息肉是胆囊腔内的一个小肉赘,正规的学名应该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具体涵盖了将近20多种病变。
胆囊息肉的病理分类
1、 真性肿瘤:腺瘤等十余种病变。
2、 假性肿瘤: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瘤等10余种病变
这也在临床上给很多的实习医生和病人出了一些难题??面对B超检查出的这么一个不速之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另外影像学情况下还包括了早期的胆囊癌。所以是一个真假瘤以及良恶性并存的状态。这样我们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个在临床上如何分类的方法。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
Ⅰ类:胆固醇性息肉
Ⅱ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
Ⅲ类:早期息肉型胆囊癌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第三类早期息肉型胆囊癌,虽然只占到15%左右,但是一旦发现就应该尽快进行手术,而且要进行根治性手术。第一类占的比例很大,大约60%左右,不会恶变,大部分病人胆囊功能是好的,没有多少临床症状,大多只需要随诊观察,一旦出现症状再转为手术都可以。除此之外的剩下的病变我们归为第二类,这一类病种比较复杂,大多数病人都有一定的症状,有的还有癌前病变,病人有手术必要性,可以择期手术。
主持人:什么因素导致形成了这些不同种类?
王秋生:目前对于第一类胆固醇息肉的病因研究比较明确,是一种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紊乱所造成的。另外我们对于导致癌症的息肉有一个四大癌危因素的评分表。
胆囊息肉癌危因素及评分表
年龄(岁)
息肉大小(mm)乘以4
颈部(42)
息肉部位 底部(28)
体部(14)
胆结石 有(27)
无(0)
主持人:那么患者老杨的数字是多少?
王秋生:
杨先生的B超资料评分
年龄(岁) 66岁 66分
息肉大小15厘米乘以4 60分
息肉部位 在颈部 42分
胆结石 无 0分
王秋生:老杨的总分是168。通过我们分析的数值是145,老杨的评分超过了这个分数,那么恶性的可能性就大于90%。
主持人:怎样判断患者的胆囊息肉已经到了手术的地步了、
张正: 哪些胆囊息肉需要手术
1、 有症状的胆囊息肉
2、 息肉大于10厘米
3、 息肉位于胆囊颈部
4、 病人年龄大于50岁
5、 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
主持人:再来看看老杨的手术过程:
老杨:我很担心自己下不了手术台,因为年龄有些大了,而且是全麻。手术前大夫说让我放心,没问题的。
王秋生:我们首先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目前手术出血量都在3-5毫升以内。
主持人: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如何呢?
王秋生:病人术后的伤口是非常小的,通常3个月到半年后伤口就难觅踪迹了。如图传统开腹手术和目前的腹腔镜手术相比开口大,而且瘢痕大,术后恢复慢。腹腔镜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可以吃一些东西(流食、水、饭等)了。
主持人:对于那些不需要进行胆囊息肉手术的患者来说,一般考虑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
张正:一般来说完全没有症状的人就可以不用吃药,定期复查就可以了。如果有消化道症状就可以对症治疗,比如胃部不舒服可以吃一些治疗胃炎有关的药物。
主持人:是否存在能够很好地预防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
张正:一般来说预防很困难,但是有些情况要高度重视,比如肝病病人,胆固醇增高的病人,这些人要特别注意,要定期去医院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主持人:内蒙古黄女士 52岁 我是乙肝小三阳患者,前年查出患有胆囊息肉,最近检查有3个息肉,2块结石,请问能用腹腔镜治疗吗?
王秋生:可以的。患者肝功受到过损害,应该说绝大多数发生的还是胆固醇性息肉,要看有没有症状,如果影响到了生活就可以考虑手术。我们有一套专门为澳抗阳性病人手术的器械。
主持人:安徽戴先生 63岁 我3年前B超检查患胆囊息肉,蚕豆大小,身体没有任何感觉,需不需要治疗?
王秋生:蚕豆大小的息肉很大了,即使没有症状我们也建议病人做手术,具体要看有多大,还要看部位。如果高度怀疑癌,我们建议患者要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尽早手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