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犬静脉血液
采自驻甘肃省兰州市部队、武警、公安及市民家中饲养的狼种犬、狮子犬前肢静脉血39份,加抗凝剂,4℃冰箱保存备用。
2、检查方法
(1)压滴镜检
取静脉血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轻盖盖玻片,用显微镜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
(2)姬姆萨染色镜检
取静脉血涂片,常规固定,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油镜下观察。
3、判定标准
阳性:高倍镜下观察20个视野无附红体这判为阴性。
4、犬附红体低温保存试验
将犬阳性抗凝血11份保存于4℃冰箱中,每隔7天镜检一次,观察红细胞的感染率和附红体的活动状况。
5、犬附红体人工感染率雏鸡性血试验
实验组:取犬附红体检测结果为的抗凝血25μl,加入1ml雏鸡性抗凝血中混匀,放入4℃冰箱保存10份,37℃培养箱保存10份,接种后立即进行镜检,结果犬红细胞的感染率为,而雏鸡红细胞表面干干净净,无附红体感染。而后每隔2天检一次。
对照组:设雏鸡阴性血4℃、37各5份,犬阳性血4℃、37℃各5份。
二、结果
1、犬附红体的形态
显微镜高倍观察,犬附红体形态多为环形、圆形、卵圆形、顿点形、杆状和巴蹄状等多种形态,大多数聚集在红细胞表面,少则3~5个,多则达20~30个,红细胞失去球形形态,边缘不整,有的呈齿轮状、星芒状,有的呈不规则多边形等多种扁平样形状。附红体活动灵活自如,伸展、旋转、前后、左右、上下均可活动。
姬姆萨染色油镜下观察,附红体被感染成淡紫色,外周有一白环,当调动微动螺旋时,折光性较强,附红体中央发亮,形似空泡,其它观察的形状同上。
2、犬附红体感染率
共抽查抗凝血32份进行镜检,结果见下表(略)
3、犬积压液红细胞感染程度
在34份阳性血液中,+者占0.00%(0/34),艹者占14.71%( 5/34),者占11.76%(4/34),者占73.53%(25/34)。表明很多红细胞的数量也不等,少则3~5个,多则达20~30个,镜下观察红细胞失去球形立体形态,边缘不整而呈齿轮状、量芒状、不规则多边形等多种扁平样形状。
4、犬附红体体4℃冰箱保存试验
共观察11份阳性血液,7天后发现样品原为+或艹者全部变为Ⅲ或Ⅳ,21天时附红体仍存活,且运动性较强,28天时观察同21天结果相似,但运动性减弱,33天观察时附红体数量有所减少,运动性减弱。
5、犬附红体人工感染雏鸡阴性血试验
实验组:接种后2、4天检测,无论是4℃冰箱保存的还是37℃培养箱保存的,犬红细胞感染率仍为Ⅳ,雏鸡红细胞未受感染,第5天37℃培养箱保存的10份血样全部发生凝固而无法检测,第6、8、10天检测4℃冰箱保存的10份,结果有1份雏鸡抗凝血个别细胞胞表面有1-2个犬附红体,红细胞感染率为+;第15天观察,10份雏鸡阴性抗凝血中有9份受到犬附红体不同程度的感染,鸡红细胞犬附红体不同程度有感染,鸡戏细胞有犬附红体的感染率为+者5份,艹者1份,Ⅲ者1份,Ⅳ者2 份;鸡红细胞表面少则有1-2个犬附红体,血浆中也有大量附红体,且运动性很强,第20天观察,1份阳性血仍为阴性,9份阳性血检测结果为,犬附红体减少,个别犬红细胞表面携带有附红体,有80%左右的犬红细胞无附红体,鸡附红体有感染率全部为+,血浆中有附红体,但运动性减弱。
对照组:犬阳性血一直保持阳性,雏鸡阴性血一直保持阴性。
三、小结与讨论
1、本次共抽查了甘肃省兰州市39条犬的静脉血,结果发现犬附红体的感染率很高,特别是狼种犬,感染率高达96%,平均感染率87.16%。在调查中未发现有症状的犬,但如此高的感染率而不发病,说是犬附红体有毒力较弱。随着附红体在血液中数量有增加,必然会影响、干扰甚至破坏红细胞及血液中其它成分有功能,在抵抗力下降或有应激因素(运输、疲劳、饥饿、风雨侵袭等)的刺激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有临床症状。
2、据资料报道,犬附红体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结膜苍白或黄染,卧地嗜眠,体温升高至40℃左右,心跳130-180次/分钟,呼吸30-60次/分钟,食欲减少,有呕吐现象,粪便少且时干时稀,尿黄。3-5天后少数严重患犬由于虚脱、休克及残废转归外,多数可耐过急性经过而转入慢性经过,临床上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黄胆、低烧(体温39℃左右)等为主要症状,病程可拖至一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但有相当一部分患犬因继发肠道细菌性感染,出现腹泻或下简,患犬仍主消瘦、食欲废绝等症状。有的患犬则转入隐性经过,成为“长期带虫”者。病理剖检,主要变化为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粘膜不同程度的黄染,淋巴结肿胀,肺脏水肿,心包积液,心冠脂肪黄染,心肌松驰,腹腔积液,肝肿黄染,胆囊充盈,胆汁浓稠,脾脏肿大,质地松软等。除继发感染病变外,其他组织器官均无明显眼观病变。
3、附红体病的治疗较为容易,国内外报道较多的是用新胂凡纳明、四环素、黄色素、血虫净等进行治疗,治愈率可达95%以上,磺胺类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等对本病很难奏效。
4、该病的传播途径,已知的是吸血昆虫和扁虱、刺蝇、蚊、蜱等及小型啮齿动物是该病的传播媒介,其它途径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我们曾对人和奶牛都存在垂直传播的现象,至于犬是否存在这种现象,有待进一步进行探讨,其它途径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5、附红体的分类,按其所存在的部位,亦应属血液病,但根据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伯杰细菌鉴定手册》,附红体应属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其病原体是附红体。
6、本试验表明,附红体在4℃环境中,至少可存活33天,说明其对低温抵抗力比较强。而犬附红体在感染雏鸡感染力不强,但也存在交叉感染的现象,这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附红体打下了一定基础。 http://bbs.chinapet.com/showtopic-653118.html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增多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总血容量绝对增多;血液粘稠,临床表现皮肤红紫、头昏、头晕、头痛、高血压、肝脾肿大,严重患者可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出血、梗塞等。
一、临床表现: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可在病变若干年后才出现症状。有的在偶然查血时才被发现。临床表现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血(红细胞)总容量增多,血液粘滞度增高,导致全身各脏器血流缓慢和组织缺血。早期可出现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以后有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症状。本病嗜碱粒细胞也增多,嗜碱颗粒富有组胺,大量释放刺激胃腺壁细胞,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刺激皮肤有明显瘙痒症。由于血管充血,内膜损伤,以及血小板第3因子减少、血块回缩不良等原因,可有出血倾向。在血管性症状方面,约半数病例有高血压。Gaisbock综合征指本症合并高血压而脾不大。当血流显著缓慢尤其伴有血小板增多时,可有血栓形成、梗塞或静脉炎。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四肢、脑及冠状血管。严重的神经系统表现有瘫痪等脑血管损伤引起的症状。
患者皮肤和粘膜显著红紫,尤以面颊、唇、舌、耳、鼻炎、颈部和上肢末端(指趾及大小鱼际)为甚。眼结合膜显著充血。统计资料显示约有79.9%患者肝肿大,部分系因充血所致,大多为轻度,后期可导致肝硬变,称Mosse综合征。87.8%患者有脾大,大多较明显,可发生脾梗塞,引起脾周围炎。
二、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180g/L(男),≥170g/L(女);红细胞计数≥6.5×1012/L(男),≥6.0×1012/L(女)。白细胞计数>12.0×109/L(无发热及感染)。血小板计数>400×109/L。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以红系增生显著。
红细胞容量增加:51Cr标记红细胞法:男>39ml/kg,女>27ml/kg。
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55%,女性≥50%。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100(无发热及感染)。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92%)。血清维生素B12增高(>666pmol/L)
三、诊断要点:
1.临床有多血症表现。
①皮肤、黏膜呈绛红色,尤以两颊、口唇、眼结合膜、手掌等处为著。
②脾肿大。
③高血压,或病程中有过血栓形成。
2.血红蛋白测定及红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①血红蛋白:男性>180g/L、女性>170g/L;
②红细胞计数:男性>6.5X10^12几、女性>6.0X10^12/L。
3.红细胞压积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4.无感染及其他原因而白细胞计数多次>11.0X10^9几。
5.血小板计数多次大于300X10^9/L。
6.骨髓象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与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细胞为显著。
7.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别是由于心肺功能不全,肾、肝、小脑及妇科肿瘤等所致者。此外病史中要注意有无嗜烟癣,是否居位高原地区,有无遗传性疾病等。
四、鉴别诊断
应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心肺疾博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肾上腺样瘤、肝癌、肾癌等)、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鉴别
五、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尽快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接近正常,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减少并发症。
1、静脉放血 可在较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降至正常,症状减轻,减少出血及血栓形成机会。每隔2~3d放血200~400ml,直至红细胞数在6.0×1012/L以下,红细胞压积在50%以下。放血一次可维持疗效1个月以上。本法简便,可先采用。较年轻患者,如无血栓并发症,可单独放血治疗。但放血后有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反复放血又有加重缺铁倾向,宜加注意。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谨慎,一次不宜超过200~300ml,间隔期可稍延长。血细胞分离可单采大量红细胞,但应补充与单采等容积的同型血浆,放血时应同时静脉补液,以稀释血液。
2、化疗:
(1). 羟基脲系一种核糖核酸还原酶,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良好抑制作用,且无致白血病副反应,每日剂量为15~20mg/kg。如白细胞维持在3.5~5×109/L,可长期间歇应用羟基脲。
(2). 烷化剂有效率80%~85%。环磷酰胺及左旋苯胺酸氮芥(马法仑)作用较快,缓解期则以白消安及苯丁酸氮芥为长,疗效可持续半年左右。苯丁酸氮芥副作用较少,不易引起血小板减少,为其优点。烷化剂也有引起白血病但较放射性核素为少。烷化剂的用量和方法:开始剂量环磷酰胺为100~150mg/d,白消安,马法仑及苯丁酸氮芥为4~6mg/d,缓解后停用4周后可给维持剂量,环磷酰胺为每日50mg,白消安等为每日或隔日2mg。
(3). 三尖杉酯碱国内报告应用本品2~4mg,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应用到血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降到正常为止。达到缓解时间平均为60d,中数缓解期超过18个月。
3、α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近年也已开始用于本病治疗,剂量为300万U/m2,每周3次,皮下注射。治疗3个月后脾脏缩小,放血次数减少。 缓解率可达80%。
4、放射性核素治疗 32P的β射线能抑制细胞核分裂,使细胞数降低。初次口服剂量为11.1×107~14.8×107Bq,约6周后红细胞数开始下降,3~4个月接近正常,症状有所缓解,约75%~80%有效。如果3个月后病情未缓解,可再给药一次。缓解时间达2~3年。32P有可能使患者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故近年已很少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