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脉一息脉来超过五次。诊象枢要曰:一息六至,过平脉二至也。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阳盛、外邪寒热、烦躁、烦渴、痰热、便血、痈疡。数为阳盛,邪热鼓动,脉行加速,故令脉数,必数而有力,阴虚久病,阳偏盛的脉也数,但必数而无力。虚阳外浮而见数脉,必按之豁然而空。
虚脉三部脉举皆无力,按之空虚。张景岳曰:凡洪大无神者,阴虚也;细小无神者,阳虚也。虚证。气血俱虚、肺痿、伤暑、多汗、脚弱、食不化。虚与实是相对待的,有因于生理者;有因于时令者,夏季多虚,冬季多实;有因疾患而异者,邪甚多实,正衰多虚。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实证。气塞、瘀积、肺痈、食滞、热盛、便难。邪气与正气相搏,故脉道坚满,应指有力,浮中沉三候俱有。有胃有神,为元气充实之象;无力无神,为邪气壅滞之象。若发汗后、泄泻后、失血后、新产后及一切虚弱证,倘见实脉,为血管变硬,多属难治。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与数相似。痰、食、寒热、呕逆、咳嗽、伏痰、水饮、畜血、中满、宿食、泄痢。滑为阳脉,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痰食内滞,邪气盛实,多见滑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津液亏少、少气、痹疼、寒湿、下痢、拘挛、疝瘕、痰食胶固、男子伤精,女子失血。呕吐便血 、四肢逆冷、汗出恶寒、苔白不渴、若见涩脉,则属于寒;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舌赤少津、便闭腹胀,则属于热;津亏液枯、骨蒸潮热,盗汗失眠,若见涩脉,则属津枯。
长脉长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持竿之状。举之有余曰长,过于本位亦曰长。有余热、亢热、三焦烦热、阳毒内蕴、阳明热结。脉长而和缓,乃健康之脉;脉长而弦,乃肝阳有余,阳热内盛之病脉。短脉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短气、血虚、肺虚、宿食不消、汗多亡阳。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内经:寸口短脉者头痛。指血管收缩,可能发现脑贫血之头痛;短促而数,指心脏有麻痹之可能。动脉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有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 痛、惊、气郁、拘挛、遗泄、虚损。动脉与短脉相似,但短脉为阴,不数不滑不硬;动脉为阳,数硬而滑,盛大有力,是有余的脉象。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阻滞;惊则气窜迸,所以都见动脉。洪脉 钩脉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洪脉,如春潮之初,至按之懰懰然。热盛、壮热、烦躁、口渴、吐血、胀满。大脉
脉形大于平脉,但无汹涌之象。主虚、病进、邪盛。有力为邪实,无力为正虚。微脉
极轻极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得此脉是正气将绝;新病得此脉,是邪不太深重,或尚可救。微脉和虚脉的分别:微是至数不清,起落模糊;虚则三部至数分明。紧脉
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紧不散也。谓其广,有界限,而脉与肉划然分明也。寒主收引,脉道为之束紧,而不敢开散涣漫,故伤寒见此脉也。风寒抟急,伏于营卫,为疼痛、呕逆、伤寒、下痢、惊风、宿食。热为寒束,寒热交作。紧脉阴多阳少,是阴邪抟结之象,非表寒外束,便是里寒独盛。内有宿食之紧脉,亦是寒气宿食积于中而不泄,阻碍阳和之气达,引起正邪相争的现象。缓脉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缓,不急也,往来舒缓。湿病、伤风、麻痹、眩晕、虚弱。凡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过于有力,不过于无力,即所谓有胃气,乃平人之脉,古人名为缓脉。疾患之脉,脉管弛缓宽大,收缩力量不够,与紧脉收缩太过者,恰成对待。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弦脉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肝病、诸痛、痰饮、疟疾、拘急、痉病、血虚、胁痛、腹痛。弦脉为风木之应,故主肝病、风痰、诸痛等症。弦为风邪之征,为疟病的主要脉象。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全无胃气,病多不治。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吐血、衄血、下血、血崩、瘀血。大失血后,血液骤少,血管扩大,压力降低,按之豁然而空,因血液不能满注,而暂时与血管失却连络。按寻上下血管壁,尚能觉其跳动,中候无脉者,因血液减少,新血未至,与血管壁失却连络之故。革脉
浮而抟指,中空外硬,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半产、崩漏。牢脉
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实、疝气、症瘕。牢脉多是病气牢固,证属阴寒积着,虚证无此脉象。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症积有形痞块,是实在血分;瘕聚无形痞结,实在气分。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症,便属危重的征象。 濡脉极软而浮细,按之似无,举之有余,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是浮小而软。诸虚、又主湿。濡脉细软,是气血不足,故主诸虚。但湿气压抑脉道,脉亦软而浮小,又不可做为虚论,应与证合参。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于指下。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接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 气血不足、元气虚耗、阳气衰微、遗精盗汗、血虚筋萎。弱脉与濡脉相类,濡软而浮,弱细软而沉。病后,老人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前贤论脉,以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无力为弱,浮而柔细为濡,浮散欲绝、似有若无为微,浮而散大不任寻按为散。沉细为细,沉小为小。散脉
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散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元气离散。孕妇未足月者胎欲堕,已足月者将临盆。散脉,按之满指而不聚,漫无根蒂,是气血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征象。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显然。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气下注。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邪闭、厥证、痞塞、停痰、积滞、剧痛、水气、霍乱、疝瘕、厥逆。伏脉是气机郁伏,肢厥剧痛等证。由于邪气闭寒而正气不能宣通,脉遂潜伏不显。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阳盛热实、血气痰饮、宿食停滞,亦主痛肿。阳盛而阴不和,故脉急数而时一止,凡气血、痰食、痛肿诸实热证,多见此脉。脉促无力而小,便是虚脱之象。
结脉脉来缓慢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阴盛气结、气壅痰滞、积聚症瘕。阴盛而阳不和,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脉搏正常跳动之时,忽然停止,可能有壅滞状态,多因心脏瓣膜障碍,血液逆流,故脉搏停止,但顷刻间即能恢复,每于大惊恐惧之时多见之。久病衰弱者,亦有此现象。若无故发现结脉,是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所致。代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代脉与结、促两脉的分别,在于止有定数。妇人妊娠亦可见代脉。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小孩平脉较成人为数,一息七八至亦不作疾脉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英文翻译5 名词定义6 脉诊 6.1 1 切脉的部位6.2 2 切脉的方法6.3 3 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6.4 4 切脉应注意的事项6.5 5 正常脉象6.6 6 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6.7 7 相兼脉与主病 7 触诊 7.1 1 皮肤触诊7.2 2 四肢触诊7.3 3 胸部触诊7.4 4 腹部触诊7.5 5 按俞穴 8 应用9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切诊 1 拼音qiē zhěn
2 英文参考pulsefeeling and palp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ulsetaking and palpit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lpation and pulse tak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切诊为四诊之一[1]。包括脉诊和按诊[2]。是指医者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的脉和全身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3][2]。检查内容,包括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皮下的凹陷、结节,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2]。将所得材料与其他三诊互相参合,从而作出判断[2]。特别是切脉和诊察敏感部位,为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2]。
4 英文翻译
palpation
解释:one of the four diagnostic examinations, including touching and pressing the body surface with the hand or fingers
5 名词定义切诊为四诊之一[1],包括脉诊和按诊[2],指医者用手指或手掌的触觉,对病人的脉和全身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3][2]。
6 脉诊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 *** 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6.1 1 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6.2 2 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叁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叁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叁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叁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叁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叁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叁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叁部。叁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叁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叁部,每部有浮、中、沉叁候,称为叁部九候。
6.3 3 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6.4 4 切脉应注意的事项①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 *** 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6.5 5 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6 6 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4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
(1)浮脉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著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剧烈疼痛或厥证。
(3)迟脉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搏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6)涩脉
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8)紧脉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11)细脉(小脉)
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12)促脉
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则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
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一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叁联律等。
6.7 7 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
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
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脉象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高低、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浮脉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减少(或正常),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
数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量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多为心搏排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所形成。
实脉的形成与心排出量和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其脉压正常。
滑脉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畅通,在血管上显示出波浪形经过。
涩脉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搏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洪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流速度增快等有关。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紧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促脉或为心房纤颤,或有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代脉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叁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形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引起结、代脉。
7 触诊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7.1 1 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7.2 2 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7.3 3 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7.4 4 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按压后疼痛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疼痛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
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痰、水等实邪结聚而成。
7.5 5 按俞穴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叁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叁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8 应用摘一文供参考:上下来去至止(又六)
上下来去至止,此六字者,深得诊家之要,乃滑伯仁所创言者。第滑氏之说,未尽其蕴,此中犹有精义,余并续而悉之。
盖此六字之中,具有三候之法。
如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
上下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脏象焉,有补泻焉;上下昭然,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
及延医之后,即当详察来去,
来去之义,或指下之和气未来,形证之乖气未去,此进退可别矣。
或何者为邪气渐去,何者为生气渐来,此消长有征矣。
来去若明,则吉凶可辩,而权衡在我,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
再统国中之全局,犹当详见至止。
至止之义,即凡一举一动,当料其势所必至,一闻一见,当思其何所底止,知始知终,庶乎近神矣,此未候之不可不察也。
凡此六字之义,其真诊家之纲领乎。故余续之如此,并附滑氏原论于后。
滑氏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
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
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
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
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
应曰至,息曰止也。
《景岳全书》 >卷之五道集·脉神章(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