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有为皇帝,可以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大唐的辉煌。
这么一位杰出帝王,却是慢性中毒而死,令人唏嘘。
图:李世民画像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三》(卷3)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所记很简单。李世民的具体死因,传统认为是死于痢疾,实际并非这样。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卷198)记载,公元645年,李世民亲驾东征高丽(今朝鲜),平定叛乱。十二月初七那天,发现身上长了痈疮,疼得连马都不能骑,只好让人用轿子抬着走。一周后病情加重,跟随而行的太子李治亲自用嘴把毒疮内的脓吸出来,这才好转一些。
一般服用丹药,身上都会生痈疮。道家辩称这是丹药排毒见效的标志,实则是中毒症状。后来中毒死掉的唐宣宗李忱,也是这种情况。
但就是贞观十九年这次东征,李世民身体慢慢不行了。此后,在宫中一直调养,但病情时好时坏。而之前,李世民就迷信丹药,曾召来不少道士为他炼制长生“不老药”。病急乱投医,健康恶化的李世民,这下对丹药更加依懒。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西征的唐军抓住了一个天竺(今印度)方士,名叫那迩娑婆寐,自称已活了200岁,有长生不老之术。李世民十分高兴,“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希望能得到“洋仙丹”――所谓“胡僧药”。
李世民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督炼制“不老药”,“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花了年把时间才炼成“洋仙丹”,但李世民服用多粒后,根本就不见疗效,后来只好把那迩娑婆寐放回了印度。至死前,李世民一直改服本土道士炼制的“土仙丹”。结果虚52岁那年,慢性中毒死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的鼎盛时期。相比其它朝代的帝王,唐代皇帝对不老的追求似乎也最强烈,“不老”的愿望换来的却是“速死”。
李世民死后,太子李治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著名女皇帝武则天的老公。
图:李治与武则天死后合葬于“乾陵”
李治在位长达34年,但他身体一直不好。《旧唐书高宗本纪》(卷6)记载,“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显庆是李治的年号,从公元656年开始使用,据其当皇帝仅7年。也就是说,至其公元683年丹药中毒死亡,大唐朝政有27年时间是武则天把持的。所以,武则天后来权欲盛旺,篡唐易周,与这段“实际皇帝”有直接关系。
为了治好自己的头晕病(风疾),增寿不老,李治笃信长生之术,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丹药的别称)。孙思邈、叶法善这些当时的著名道士,都曾被李治征招入宫问药。
有一次一下子就召来炼丹道士一百多人。二三年内,“化黄金冶丹”,耗资千万。《旧唐书叶法善传》(卷191)记载,当时叶法善对李治讲,“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意思是丹药一般人很难炼成的,不要白白浪费钱财,让人说闲话,要看看这些道士是不是有真功夫。李治接受叶法善的建议,让叶法善面试进宫方士,结果,发现有90多个方士都是冒牌货,被撵出宫去。
后来,李治又请当时的炼丹名家潘师正、刘道合等道士进宫,给他炼丹。潘师正和刘道合都是隐士,刘道合还善“止雨术”.一次李治令他在仪鸾殿前表演,结果,不一会儿雨就停了。李治由此对刘道合大为崇拜。
图:武则天与李治雕像
《旧唐书刘道合传》(卷192)记载,“高宗(李治)又令道合合还丹,丹成而上之。”刘道合于咸亨年间(公元670年)死了。后来刘墓迁葬,刘的弟子开棺后发现,刘的尸体只存一层空皮,从背上裂开,就像蝉虫脱壳一样。人家都称这是道家成仙后的“尸解”现象。李治听说后,不太高兴,说“李大师给我炼丹,却自己吃了成仙去。”
因为刘道合成仙了,李治对他敬献丹药的疗效也深信不疑,加大了服用量,结果导致急性中毒,死于东都洛阳,未能容他到西安再闭眼,时年56岁。
临死前,李治还希望能多活点时间,“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
我以前曾在博客里聊过大唐王朝的皇帝们对“仙丹”的嗜好现象,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向前翻翻。除上面所说的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位皇帝外,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多位皇帝,都曾因为服用所谓的仙丹中毒,把命给丢了。
而从丹药成份来看,不论是唐太宗李世民服用的印度人研制的“胡僧药”,还是唐高宗李治迷信的本土道士刘道合炼制的“还丹丸”,都含有壮阳物质。如此“不老药”,实际是一种透支体力的方子,与现代的“伟哥”无异。初服可能很有效果,幸后宫嫔妃时会如鱼得水,雄风大展,精气神十足,但时间长了,便麻烦了,上瘾、中毒、精枯最后死吧。有意思是,唐代帝王们视这种“毒药”为金丹,至死不悟。
唐代的皇帝为什么这么糊涂?其实不是糊涂,而是对先祖和道教双重崇拜的结果。
开国皇帝李渊拥有显赫的陇西贵族家族背景。陇西位于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北部一带,唐皇室家谱上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的飞将军李广,李氏家族视李广为荣耀。最有出息的是第十六世孙李X(上“曰”下“高”),他建立了古代西域著名的西凉国,从此有了“龙脉”。
但大唐建立以后,李世民们想继续把自己的根“描红”,于是翻开史书往前找姓李的。这一找,找到了最早一个姓李的人――大名人李耳,李耳遂成了李姓的始祖。
图:老子雕塑
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赖乡(今河南鹿邑)人,是春秋时期与孔子齐的大思想家,史称老子,也有称老聃。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即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其价值观的核心则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番“道论”成为后来道教的“指导思想”,老子也成了道教的的创始人和第一教主。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尊封李耳为始祖,并在其祖居地鹿邑大兴土木,建宫兴观。不久,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编纂百卷巨著《大唐氏族志》,正式认祖归宗,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老子有“柱下史”之称)。到唐高宗李治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至唐玄宗李隆基时,发扬光大道教,下令两京和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老子从此成了――太上老君。
道教有“道术”,崇尚房中术,讲究养生,相信有长生不老药,即所谓“外丹”、“内丹”。老子被李唐皇室这么热捧,视为始祖,道教便成为了大唐的“国教”。
之后,道术流行、唐皇嗜食丹药,私生活荒淫放纵,便很好理解了,武则天老公的真正死因也一清二楚。
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 药之神。主要者有三:一,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善诊脉。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
据传饮长桑君药,并尽得其禁方,从此能见人五脏症结。遍游各地行医,在齐号卢医,在赵名扁鹊。擅长各科,过邯郸(赵)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咸阳(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闻天下。后为秦太医令李醯所忌杀。后世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史记》《战国策》除记其事外,又记有若干病案。观其所治病人之年代,相距甚远,疑非出其一人之手。有人推测,扁鹊乃古代良医之称号,《史记》《战国策》将其他良医之病案也归之秦越人了。《汉书·艺文志》著录《扁鹊内经》《外经》,已佚。现存《黄帝八十一难经》七卷,是后人托名秦越人 的著作。
二,孙思邈。唐代道士、著名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生行医,有医学名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传世(其生平事迹见本书第一卷256页)。因其医术高明,死后不久,即被神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云:“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即道宣)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 ‘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千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第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千卷(实为九十三卷——引者注),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及卒后,时有人见之。玄宗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赉十斤,送于峨眉顶上。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须鬓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手指大盘石曰:‘可致药于此,上有表录上皇帝。’使视石上,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
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五,将上述救老龙故事,改编为替泾阳龙王之子(时化为青蛇)医伤;并将原索要老龙王之“仙方三千首”,改为泾阳龙王自愿赠与孙思邈“龙宫奇方三十首”,报其救子之恩。此外,又在后面加一则孙思邈送成都僧“秫饭一盂、杞菊数瓯”的故事,谓该僧食此后,自此身轻无疾,至宋真宗时,僧已二百余岁,后莫知所之。由此可见,唐宋以后,孙思邈不断被神化,民间奉之为药王,并非偶然。
三,韦慈藏。唐人。《旧唐书·方伎传》曰:“张文仲,洛州洛阳人也。少与乡人 李虔纵、京兆人韦慈藏并以医术知名。”
又“慈藏,景龙(707~709)中光禄卿,自则天、中宗已后,诸医咸推文仲三人为 首”。
《新唐书·方技·甄权传》曰:甄权后,“以医显者,清漳宋侠,义兴许胤宗, 洛阳张文仲、李虔纵,京兆韦慈藏”。
以上三人,后世皆尊其为药王。但各地奉祀扁 鹊、孙思邈者多,奉祀韦慈藏者少。据部分方志看,河北、河南等地多祀扁鹊,陕西、山西等地多祀孙思邈。道教尊祀扁鹊,为之写经书《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真经》,曰:“扁鹊为神最罪(当为灵字——引者注),积功无量,敕封灵应药王真君。玄默通乎天地,妙用动乎鬼神,普济群生,名传天下。有救八十一难真经,当传世人流通看诵。”
奉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故里河北任丘之庙为最早。然未详始建于何年。但知至明清其庙犹存,且被扩建为诸药王的群祀庙。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曰:“郑(误,应为鄚 —— 引者注)州土城无门扉,相对如阙,中有药王庙。王即扁鹊,州人也,封神应王。神庙(指明神宗朱翊钧——引者注)玉体违和,慈圣皇太后祷之,立奏康宁。为新庙, 建三皇殿于中,以历代之能医者附焉。”
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亦曰: “鄚州城遗址,城东北有药王庄,为扁鹊故里。……药王庙专祀扁鹊,香火最盛。每年四月,河淮以北,秦晋以东,各方商贾,辇运珍异、菽、粟之属,入城为市。妙技杂乐,无不毕陈。云贺药王生日。……游览阅两旬方散。万历间,慈圣太后出内帑增建 神农、轩辕、三皇之殿,以古今名医配享。”
继河北任丘药王庙后,其他省区亦多有祀扁鹊之药王庙。
《宋史·方技·许希传》曰:“许希,开封人。以医为业,补翰林医学。景佑元年 (1034),仁宗不豫,侍医数进药,不效。 冀国大长公主荐希,希……遂以针进,而帝疾愈。命为翰林医官,赐绯衣、银鱼及器币。希拜谢已,又西向拜。帝问故,对曰:‘扁鹊,臣师也。今者非臣之力,殆臣师之赐,安敢忘师乎?’乃请以所得金与扁鹊庙。帝为筑庙于城西隅,封灵应侯。”
祀孙思邈之药王庙,以其故里陕西耀县孙家原村之庙为最早,但亦未详始建于何年。据清雍正《陕西通志》载,各州县多有孙真人庙。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等载,洪洞县、永乐州皆有孙真人庙,称“安乐庙”;卷一六六载,猗氏县亦有孙真人庙,则称“药王庙”。立于唐马燧(封庆武王)庙后。据说马燧平河中李怀光时,孙思邈曾随 军医疗其军士,故立庙于其后以祀之。
明清时期,各地虽仍有单祀扁鹊或孙思邈之药 王庙存在,但京师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药王庙,则改建为历代名医的群祀庙了。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云,“天坛之北药王庙,武清侯李诚铭立也。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伏羲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臂达掖,奯目珠衡,骏毫翁鬣,龙唇龟齿,叶掩体,手玉图,文八卦。神农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病正(症)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爰著《本草》,过数乃乱。厥像弘身牛颐,龙颜大唇,手药草。黄帝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衮冕服。左次孙思邈,曾医龙子,出《千金方》乎龙藏者。右次韦慈藏,左 将一丸,右蹲黑犬,人称药王也。……”
清代《畿辅通志》之“药王庙”条全抄此文, 证明所祀依旧。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四又记吴郡(今苏州市)药王诞日祭祀情况,曰: “(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生日(据载,此为扁鹊生日——引者注),医士备分烧香,骈集于洙泗巷之三皇庙,即医学也。郡县医学官司香火。卢家巷亦有药王庙,诞日,药市中人,击牲设醴以祝嘏,或集众为会,有为首者掌之,醵金演剧,谓之药王会。”
马眼,读音mǎ yǎn。是人体的一个部位。在人体上,一般是指男性阴茎龟头中间那个缝,即尿道开口处,它是尿液和精液的共同出口。《金瓶梅》第五十回:“西门庆把胡僧与他的粉红膏子药,盛在个小银盒内,捏了有一厘半,安放在马眼内。
马:(学名:Equus caballus),马科马属草食性动物,分布于中国、蒙古、阿拉伯等地。
马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汗腺发达,胸廓深广,心肺发达。其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听觉和嗅觉敏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