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之后,生活由一个人,变为两个人,甚至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单从要处理的社会关系上来说,就比一个人生活要复杂很多,这就对个人能力有很大的考验。两个人的生活习惯要相互磨合,社交圈子也要相互了解和融入。就算其他的亲友来往不多,至少与双方父母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吧,尤其是婆媳问题,难度系数虽因人而异,但往往都很难把握。像papi酱那样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还真不多。
如果再想要个孩子,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生活由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如果你们没法自己带孩子,还需要保姆或老人帮忙带孩子,那可能不仅仅是三个人的问题,还会变成四个人、五个人甚至更多。对物质需求也急剧上升,如果两个人的时候还能有情饮水饱,那么有了孩子,你可以亏待自己,但你舍得亏待孩子吗?就算不用最好的,孩子最基础的吃喝拉撒的维持以及以后的教育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以,结婚、生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随着关系的复杂程度的增加,维系难度却是呈指数式增长。结婚容易、生子也容易,但想要过好,却需要一定的能力与物质基础的。很多人早早地结婚生子,成为了别人口中的人生赢家,但一地鸡毛的生活也只有自己知道。因为很多人结婚的时候还根本不具有维系好婚姻的能力。如果单从生理上讲,二十几岁结婚生子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十几岁结婚都可以。但是如果还有精神追求的话,比如还想要幸福,还想要爱情,过早结婚,可能婚姻的质量大概率就没有那么高了。
其实,就目前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从理论上讲,二十八岁以后结婚获得幸福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好的婚姻,是长久的承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魂的结合,不仅要有爱,更要需要成熟的心智;而肉体本身是物质性的,每个人都摆脱不了肉身,摆脱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自然也不能没有物质基础来维持。
如果家里没矿,二十几岁毕业,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对世界,对自己都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做很多事更多的可能是仅凭自己的想象,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甚至不知道光鲜的背后可能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更别提拥有成熟的心智。贸然进入婚姻,想要维系好很难。
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舆论却要求年轻人二十几岁结婚?三十岁以后就被称为剩男剩女了呢?其实,如果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出发点是从维系社会稳定和提高生育率来考虑的,并没有考虑太多个人的感情需求。如果把个人放到社会中来说的话,更多的遵循的还是优胜劣汰的法则。事实是,只有达到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人,才有能力追求精神满足。
婚姻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而生育率决定了社会劳动力的来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了提高生育率,保证社会生产力维持在一定水平,国家肯定是鼓励你早结婚的,晚结婚便要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
当然,个人在择偶时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有很大程度也看生育能力,整个社会在择偶条件中越看中生育能力,这个社会便越倾向于早婚。所以在生产力和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普遍结婚较早,而较发达的地区,人们精神意识的觉醒程度更高,便更倾向于晚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