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解释是,瘫痪就是失去了随心所欲运动的功能或者这个功能有所减退。或者说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无神经,就瘫痪
要弄清楚为什么好端端的肢体失去了运动功能,就要明白肢体为什么会运动。运动靠的是肌肉的收缩,所以瘫痪实际上指的是肌肉力量的减退。人的四肢骨骼肌群是受躯体神经系统直接控制,可以随意运动的,称为随意肌。与之相对的概念叫不随意肌,比如心肌就是不随意肌。不随意肌不可随意运动,它们的活动虽然也受神经支配,但是这种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忘记要让心脏跳动的时候,心脏依然在跳动。我们这里讲到瘫痪,说的主要是随意肌的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
随意肌可以收到来自躯体神经系统的指令,一块随意肌收到一个“收缩”的指令后,随意肌就会收缩。收缩的指令停止,随意肌会舒张。指令来源于神经中枢:脑和脊髓。
脑的不同区域分布有支配不同部位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而脊髓分布着支配相应节段的低级中枢,同时有着信号传递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来自脑内中枢的信号通过脊髓,再通过脊髓发出的周围神经传递给肌肉,引起肌肉收缩。(有一些神经直接从脑发出,称为颅神经。颅神经可以直接把信号从脑传递到目标肌肉,它们对应的肌肉多数在面部。)当脑-脊髓-周围神经的信息传递链中的任何一环因为外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出血或缺血等受到损伤,它们所支配的肌肉就失去了控制,也就是失去了随意运动的能力。所以说,无神经,就瘫痪。
当然,单纯的肌肉损伤也会造成运动能力减退,比如重症肌无力。另外血清中钾离子是神经传导所必需的,低血钾也会导致肌肉麻痹无力。有些精神科疾病如癔症也会造成瘫痪。这些情况较为少见,在这里暂不讨论。
硬瘫和软瘫
我们有一个词叫做“瘫软在地”,也许不少人会认为瘫痪患者的肢体都是软绵绵的(软瘫)。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瘫痪了,他们的肢体却像木棒一样僵硬。这又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把神经中枢看作指挥中心而把神经看成传递信息的电话线。在脑-脊髓-周围神经的信息传递链中,脑是总指挥,脊髓是传递信息的第二级指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指挥的秘书;而周围神经看成是电话线,最后的肌肉是执行任务的士兵。
如果肌肉出现问题,比如萎缩,那么软弱无力的士兵显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当肌肉-神经之间的联系出现问题或是周围神经出现问题时,肌肉无法接受信号,所以也不会收缩。
当总指挥出现问题时会怎么样呢?“秘书”在一段时间手足无措(这段时间肌肉收不到任何信号,也会软瘫)之后会“代理”下达一些简单的指令。这些指令中包括一个就是“收缩,再收缩”!这就是脑内运动中枢或中枢到脊髓之间的神经联系出现问题时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脊髓发出的收缩指令会被大脑所调控,在失去脑内神经中枢调节的情况下,肌肉会持续不断收到“收缩”的指令。所以肌肉不是松弛状态,而是紧张僵硬的。这种情况叫做硬瘫。而且由于负责关节屈曲和伸展的肌肉同时收缩,它们之间失去了以往的合作关系而成了相互“较劲”的状态。所以硬瘫的病人肢体常常呈现特殊的姿势。比如脑卒中后的足内翻绝大部分就是因为使足内翻的肌肉力量大于使足外翻的肌肉力量造成的。同时只有脊髓控制的肢体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反射,这些反射是神经医生检查的依据。
当脊髓受到横贯损伤时,横断平面以下的躯体因为失去了高级中枢控制也会出现硬瘫。这种“拦腰截断”的瘫痪成为截瘫。当一侧大脑运动中枢或中枢通向脊髓的神经纤维损伤,由于一侧大脑控制的是对侧肢体运动,对侧肢体就会出现瘫痪。这种瘫痪叫做偏瘫。如果只有一个肢体(比如胳膊或者腿)发生瘫痪,叫做单肢瘫。严重的瘫痪还可能累及呼吸肌群,患者不得不靠机器辅助呼吸。但是如果患者瘫痪的仅仅是部分肢体或者肌肉力量的损失不严重,患者依然可以部分自理。
瘫痪的康复护理小贴士
瘫痪,尤其是脑卒中造成的瘫痪,除了积极的神经内科治疗以外,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非常重要。脑卒中后的瘫痪治疗存在“时间窗口”,如果康复治疗开始较晚则不能收到明显的功能恢复效果。并且康复训练贵在坚持一定强度,不宜半途而废。
不要因为瘫痪肢体活动不利而不使用患肢。正所谓“用进废退”,瘫痪的肢体由于失去神经支配容易发生肌肉萎缩,主动或被动的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发展。尽管有些时候肢体无法运动,在脑中重复发出运动的指令也是一种训练。重复运动和运动念头会有助于神经的重塑。除了康复锻炼和理疗外,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及营养神经的药物。
长期卧床病人一定要勤翻身,预防压疮。有条件的话最好使用气垫床护理。有压疮出现应及时就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溃容易感染,要格外注意压疮的预防。
如有吞咽障碍,除需早期吞咽康复以外应当进行评估并在监督下用餐,必要时需鼻饲以防止坠吸性肺炎。如有排便障碍可对症治疗并行排便训练,有些也可使用手术治疗。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方法虽然简便,但不利于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且易感染。
瘫痪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及抑郁,需要陪护者及时疏导沟通。如果瘫痪是因为脑部问题产生的,因为损伤区域不同还有可能出现性格改变、暴躁、固执、易激动等问题。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此类问题应当与医生及时沟通。同时注意防止患者伤人或自伤。
训练瘫痪患者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剪纸、泥塑等有助于他们锻炼肢体协调能力,重拾信心及获得成就感。
介绍瘫痪还是一件比较正经的事情,但是由于瘫痪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疾病,这只是一个帮助你理解瘫痪是啥的大概介绍。如果你没有医学基础,希望你可以因为这个回答对瘫痪多一点了解;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话,你可以去购买一些医学书籍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病学》学习更多知识:)
硬瘫和软瘫的区别。有兴趣的可以去学习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不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瘫痪。本文中为了便于理解,用“脑”作为上运动神经元的代表,但事实上脑中同时存在下运动神经元。如果把上运动神经元看成总指挥而把下运动神经元看成秘书,我们不难理解其中的道理。
中风患者会失语,中风患者还有机会恢复正常。中风病人必须记得吃药。中风时痰瘀在经络或脏腑。首先要祛痰化痰,祛痰通窍。没有调理,月经萎缩严重。但有一件事,我们必须首先仔细分析这痰是热还是冷: 用安宫为热痰,用速和香丸为冷痰。使用不当更麻烦。如何区分,请看舌头,黄苔是热的,白苔是冷的。一定要注意。观察舌头是区分寒热最简单的方法。欢迎对我的回答发表评论。增加一个注释是合理的。
在中风中,还有一种最危险的疾病,叫做“戒断症”。当病人晕倒时,他会流出大量的汗水,尿失禁,他的脉搏很难被触及。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超过一分钟,病人就会离死亡更远。因此,现在没有时间祛痰活血、滋补肝肾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到杨家,拯救那些叛逆的人。当务之急是不要让他流汗而死。中风,即脑卒中和中风,包括脑内出血和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发病迅速,死亡率和残疾率高。据统计,中风已成为阻碍老年人长寿的头号“杀手”。
伴有肌肉萎缩的中风患者会出现偏瘫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脑卒中的危害更为严重,不仅因为其死亡率高,而且还因为它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中风后的患者通常有轻度或严重的后遗症,这是由脑组织损伤引起的。其中,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失语等。中风患者偏瘫后的肌肉萎缩: 偏瘫,我们称之为偏瘫。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半脑血管病大多是脑卒中后的患者。严重偏瘫者甚至终生卧床瘫痪,无法自理。长期卧床瘫痪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褥疮等,其中肌肉萎缩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脑卒中后肌肉萎缩是由于长期卧床瘫痪,无法独立活动,导致肌肉无需收缩,继而发生退行性萎缩。因此,中风后偏瘫可导致肌肉萎缩。一旦发生肌肉萎缩,通常很难恢复,可能不得不终生卧床休息。因此,脑卒中患者必须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以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脑卒中后患者的预防措施: 对于脑卒中后患者来说,康复锻炼越及时、有效,患者的预后越好,后遗症的恢复程度越高。一般而言,病人情况稳定后,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偏瘫(半身不遂)什么叫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
(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引起疼痛反应,正常侧面肌收缩,使口角歪向健侧更明显。
(2)肢体 正常人平卧时,双足与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瘫者,偏瘫—侧的下肢呈外旋位。将两腿屈曲90度时,瘫痪肢体很快被动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于不自然位置时,未瘫痪的肢体将逐渐移到自然位置。同时,还常有举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动作。而偏瘫侧肢体则无此反应。抬起双侧肢体,然后松手让其自然下落,可见瘫痪侧肢体下落较健侧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双下肢的对称部位,可见健侧肢体伸缩、回避,而瘫痪侧肢体无此反应。偏瘫侧肌张力也较健侧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较深时,偏瘫侧病理反射为阳性。
偏瘫一侧肢体肿胀是什么原因?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肿胀,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和病人家属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静脉回流障碍 人体的血液供应是由循环系统完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向组织细胞内灌注新鲜血液;静脉把机体利用过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每一次有力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当肢体瘫痪后,肌肉因失去了神经支配,停止了收缩活动,所以,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静脉回流障碍。
(2) 营养代谢障碍 人的肢体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是受神经支配的,当肢体偏瘫后,失去了神经支配,偏瘫侧肢体便会继发营养代谢障碍,使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失调,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
由于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较快的返回心脏,而瘀滞于静脉中的血液量增多,静脉管腔内的压力也随着增大,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滞留于组织间隙中,于是便产生了肿胀。
轻症肢体肿胀,通过改善条件,让静脉血尽快回流心脏,水肿会很快消失,不会产生较大危害。相反,若水肿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过长,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就会沉积下来,变成纤维组织。如果这种病变发生在关节周围,可发生关节强硬和挛缩,故对肢体肿胀应积极治疗。
首先,要经常被动运动和对患肢进行按摩。通过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使之达到挤压静脉血管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纠正患肢的营养代谢障碍。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体位,坐位时,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将前臂抬高,或放于椅子扶手上。卧位时,患侧下肢应垫高10~20厘米,减少因重力对灌注的影响,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患肢肿胀。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发生疼痛?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关节为什么容易半脱位呢?这是由于肩关节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别很大。而活动范围最大的就数肩关节了。它几乎可作所有方向的运动,使我们能够灵活地从事日常各种活动。
肩关节的这种功能,主要与它的构造有关。由于肩关节窝较浅,关节头圆而大,活动起来当然方便。但当肢体瘫痪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松弛,固定关节的功能减弱,加之重力作用,肩关节就会离开关节窝,滑到下面去了,临床上就出现肩关节外形改变,并产生疼痛。
(2)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3)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儿童交替性偏瘫会影响小儿智力吗?
儿童交替性偏瘫特点是交替性偏瘫频繁发作,常伴短暂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颤,不完全瘫痪的肢体有舞蹈动作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性智能障碍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征。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偏头痛有一定的关系,发病机理可能是因为脑内神经代谢通路或产能系统的异常或缺陷,这种异常影响到皮层和基底节而产生弥漫性脑病,这种缺陷间断性恶化引发了发作性偏瘫等症状。兴奋、啼哭、生气、接触强光、洗澡、特殊饮食都可诱发偏瘫发作。
本病临床表现为偏瘫出现年龄小于18个月,偏瘫可突然或逐渐发生,常左右两侧交替,或从一侧转移到对侧,也可始终局限于一侧,少数病人为双侧瘫痪。偏瘫以上肢最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轻。偏瘫的肢体可有颤动、舞蹈样动作、冰冷或发热、皮肤苍白或潮红、出汗等。同时可伴有双眼球震颤、双眼凝视。患儿偏瘫在清醒或活动时出现,睡眠特别是深睡以后消失。
本病患儿除偏瘫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开始说话及行走较其他小儿晚、行为异常、活动过多、不知危险,严重者有认识机能障碍,不能入学或学习成绩差。这些智力障碍在开始呈进行性加剧,数年后不再发展。
本病治疗目前使用氟桂嗪可明显降低交替性偏瘫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无明显副作用。本病无预防措施,所以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小儿,如有交替性肢体瘫痪,应到医院确诊,尽早开始治疗。
小儿急性偏瘫会影响智力吗?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获得性神经系统综合征,常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忽然出现程度不同的一侧肢体瘫痪为其主要特征,多数病例早期就发生惊厥、神志异常或昏迷。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原因不明者。继发性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①脑部外伤,头颈部外伤,颈椎骨折或脱位;②病毒、细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③脑部血管瘤突然破裂;④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引起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⑤全身性疾病如紫癜、血友病、闭塞性脉管炎等;⑥癫痫持续状态、肿瘤等。
小儿急性偏瘫有三种起病方式:①卒中型,最多见,突然抽搐、高热、昏迷,出现偏瘫,有时抽搐呈癫痫持续状态。一侧视力障碍,语言障碍与偏瘫同时存在。②急性型,仅表现为偏瘫,无神志改变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③间隔型,暂时性一侧肢体无力,常见颈动脉闭塞,若瘫痪对侧的颈动脉搏动减弱,具有诊断意义。起病情况决定了病变的性质,血管栓塞者可于数分钟内发病;血栓形成者起病较慢,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间歇或进行性加剧,但多数无抽搐;血管瘤破裂引起者起病急骤,突然头部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
常常在抽搐停止后出现瘫痪。约3~4个月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下肢功能恢复比上肢快,约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肢体有畸形。如果脑部基底节受损出现不自主的手足运动或舞蹈样动作;颅神经受损时出现面瘫、吞咽困难、流涎及说话发音不清;如果颞叶、枕叶或顶叶受损可出现视力障碍、失语或感觉障碍等;更为严重者,可有智能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本病2岁以下发病者预后差,存活者中30%~50%发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后遗症也较常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预防,积极预防头、颈部外伤,预防各种感染,防止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对心脏疾病病人应防止血栓形成。
本病的治疗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急性期积极控制抽搐、出血及脑水肿。瘫痪的肢体绝对休息,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功能稍微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及理疗,帮助肢体恢复功能。对智能落后者急性期后可试用谷氨酸或γ�酪氨酸。对有动作过多的小儿可选用利他林,并加强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