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恐惧症主要病因为媒体舆论导向、自身疑虑等使患者对婚姻不自信,从而产生逃避心理。本病不具有传播性,多发人群为临近婚期者,可由家庭因素、重大精神刺激等因素诱发。
一、主要病因
1、媒体舆论导向:一些媒体对婚姻过度剖析,使有结婚意愿者产生抗拒心理。
2、自身疑虑:如患者对结婚对象某些方面不满意,自己能否适应婚后生活等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引发结婚恐惧。
3、认识错误: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产生婚前焦虑的最普遍的原因。结婚不同于谈恋爱,恋爱时期与婚后现实生活的差异,产生担忧和害怕。
4、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结婚以后就以完全独立的姿态在社会中行事,独自建立一个家庭,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出面打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会责无旁贷地压到了原本轻松的肩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又会平添几分恐惧和焦虑。
5、对结婚对象不满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自身无法忍受对方的不足,导致惧怕婚后生活。
二、诱发因素
1、家庭因素:如患者为离异家庭,本身对爱情失去信心,可能造成婚姻恐惧。
2、重大精神刺激:患者童年时期或成年后受到某些社会重大精神刺激而产生心理阴影,可表现为结婚恐惧症。
3、压力过大:患者对婚后生活压力过大,觉得自己不能承受也可引发结婚恐惧。
1.失去其他可能性我们只能和一个人结婚,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所有可能的其他对象,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最好的”。所有恐婚者心里,可能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明确,都有过这样的考虑。这本身也符合社会科学中普遍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朴素的经济又理性的个体,都会本能地权衡可能的收益。
2.害怕丧失绝对自主
其实第一点并非大多数人恐婚的主要原因,更多人害怕的,是失去“一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进入婚姻的两个人必然要互相妥协,好的感情,考虑更多的是“我们”的利益,而不再是“我”的利益。但很显然,两个人的利益总不会是永远一致的。
一旦结婚,未来所有重大的人生选择,可能都不得不考虑进对方的感受和利益。而这种束缚、不自由、牺牲感,会给一些人带来极大不适。
3.对婚姻失败的恐惧
研究者发现,很多人恐惧婚姻,是因为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婚姻破裂的后果。一项针对非婚同居伴侣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二(67%)的伴侣表示,他们经常会有对未来可能离婚的恐惧——这是影响了他们的婚姻观和结婚计划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且,无论是对于中产阶级,还是工薪阶层来说都是如此。
他们产生这样的恐惧,可能是因为在过去的经历中见证了不好、不吸引人、令人痛苦或麻木的婚姻,这可能是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家人或者其他亲近的人,他们担心自己会重演父母的套路。
4.害怕需要承担的责任
害怕婚姻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想长大”导致的。“彼得潘综合症”是流行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由 Dan Kiley在1984年提出,意为成年人(多指男性)在社会上表现出不成熟、在面对“长大”这件事时会出现非理性恐惧的现象,具体表现包括不负责任、缺乏自信、依赖心强、难以坚持、关系障碍等。
这样的人在面对一些需要负担起责任的情境时就会恐慌地逃开,比如要为自己做出人生选择,担负起经济上的责任,或者做出结婚的承诺。
5.害怕失去自我的边界
当我们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时,要经历边界的转换。而婚姻,无疑意味着个人的边界会最大限度地缩小和削弱——你们要在法律意义上和彼此建立联系,和对方共用金钱(即使你们经济独立,也很难做到毫无瓜葛),与对方分享居住空间,你需要将自己的生活和另一个人融合在一起。边界的削弱甚至接近消失,难免会使人焦虑。
6.害怕未知
对于一些人来说,最坏的情况不是面对糟糕的结果,而是不知道结果。而婚姻也包含这样一种不确定感:你要尝试和接受一种全新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未来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的生活习惯一致吗?我们的家人相处会融洽吗?我们会相伴一生,还是草草离婚收场?这种不确定感很有可能让我们会回避的态度,因为不迈出那一步,就意味着可能的负面后果都不会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