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是鼓膜穿孔,鼓膜穿孔是暴力事件、交通事故或气压变化引起的中耳创伤,祖国医学属于“耳门漏斗”的范畴,鼓膜穿孔在法医学临床学鉴定中经常遇到,引起鼓膜穿孔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外伤性(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爆炸,掏耳不小心,针刺,烧伤,甚至昆虫入耳引起。 这里讨论的外伤性鼓膜穿孔主要是指间接外力作用下的外伤性鼓膜穿孔,炎症性鼓膜穿孔主要由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引起。 听力从正常到中度耳聋,自觉有闭塞感,甚至耳痛,数小时后发生渗出液,耳痛症状减轻,多伴有耳鸣。
鼓膜穿孔的症状从一开始就只看到鼓膜单纯性充血,随着鼓膜内凹陷出现点状出血,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 爆炸性鼓膜穿孔是鳞状上皮内翻进入鼓室形成鳞状上皮囊肿,容易继发感染。
鼓膜破裂后,能感觉到耳痛、听力减退、耳鸣、少量出血和耳朵中的闷热感。
爆震伤除了会引起鼓膜破裂外,镫骨的强烈运动还会损伤内耳,造成眩晕、恶心、混合性耳聋。
检查中鼓膜多呈裂缝状穿孔,穿孔边缘有少量血迹,外耳道中可看到血迹和血痂。 如果水样液流出,则有颅底骨折引起的脑脊液耳漏,表明耳聋69是传导性或混合性的。
3 .鼓膜穿孔的预防和护理
保持耳朵里的干燥和清洁
请注意禁止游泳以及水污染的侵入。
加强卫生传道,禁用火柴棒、发夹等锐器掏耳朵。
取出或垂下外耳道异物时,请小心适度,以免损伤鼓膜。
遇到爆炸情况,如炸山、炮击、爆竹等时,可以用棉花或手指堵住耳朵,如戴耳塞更有效。
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和体力劳动。
注意预防感冒,保持鼻腔呼吸通畅。
嚼硬的食物不好。 1 .如果伤员意识清楚,可以使他侧身,头向出血侧倾斜,流出血水或脑脊液。
2 .为了不小心把细菌带入中耳炎,请不要给耳朵上药或洗外耳道。 医生不看病前,外耳道口有泥或异物时,用70%酒精棉球擦去泥,小心地用干净的镊子取出异物。
医生诊断鼓膜破裂后,患者每天在指甲牙签卷的少量脱脂棉上沾70%酒精或60度白酒轻轻擦拭外耳道1~2次后,用消毒棉球轻轻堵住外耳道,可以防止灰尘入侵。
3 .如果鼓膜因颅底骨折而破裂,则有可能从外耳道流出洁净或血性的液体。 这种液体是脑脊液,临床上称为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这时,只能用堵住外耳道的方法止血,使之成为自流。 否则会给中耳道带来压力,引起逆行感染,把细菌放入颅内,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 被送到医院,必须接受专业治疗。
4 .耳鼓膜破裂时,注意洗脸、洗发、洗澡时,请不要让水流到外耳道,同时气体和鼻水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尽量不要引起中耳炎。
如果耳朵产生病理变化,就可能出现各种症状。耳 痛
耳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由于分布于耳部的感觉神经末梢较多,耳部疾病的压迫和刺激可引起耳痛,这些神经所支配的其他部位病变也可引起疼痛。
耳痛程度轻重不一,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和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有关。耳痛一般有胀痛、刺痛、跳痛、牵拉痛等。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耳痛和继发性耳痛。
1、原发性耳痛由耳部疾病引起。
(1)外耳疾病:如外伤、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外耳道炎等。
(2)中耳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及其并发症、中耳癌等。
2、继发性耳痛由邻近或远处器官病变引起的反射性疼痛。
(1)鼻和口腔疾病:如鼻—鼻窦炎、上颚窦肿瘤等
(2)咽部疼痛: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部恶性肿瘤
(3)喉部病变:如急性会厌炎、喉结核、喉癌等
(4)颈部疾病:如颈椎关节炎通过第二、三神经引起耳痛
耳 漏耳漏又称耳溢炎,指外耳道有液体积聚或流出。
(1)脂性:淡黄色或棕褐色油脂状物黏附于外耳道,多为耵聍腺分泌物。
(2)浆液性:淡黄、透明、稀薄的液体,常见于外耳道湿疹、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是中耳黏膜浆液腺所分泌或血管壁扩张后漏出的血清。
(3)粘液性:耳溢液中含大量粘液,可拉长呈丝状,常见于慢性单纯型中耳炎。
(4)脓性:常见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若脓液有恶臭应考虑中耳癌的可能。
(5)水样:一般为脑脊液耳漏,多见于耳及颅脑外伤、耳部手术损伤。
(6)血性:多见于耳外伤、中耳癌等。
耳 鸣
耳鸣是指患者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但外界环境中并无声响,耳鸣常见的有铃声、哨声、蝉鸣声、汽笛声、轰鸣声、嘶嘶声、嗡嗡声等,可间接性或持续性发生,单耳或双耳,轻者耳鸣仅安静的时候有,重者扰人不安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引起耳鸣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耳部疾病:如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堵塞、外耳道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噪声性聋等外耳及中耳疾病,是引起耳鸣常见原因,并且伴有耳聋和眩晕。
(2)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贫血、肾病、糖尿病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可伴有某些疾病的相关症状。
(3)其他:如咽鼓管异常开放、颈静脉球体瘤等。
耳 聋
耳聋是听力损失的统称,按其性质可分为器质性聋和功能性聋。器质性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三种。
传导性聋的病变部位在于外耳和中耳,声波传入内耳障碍所致。感音神经性聋的病变部位在耳蜗、听神经和各级听力中枢,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分为感音性聋、神经性聋和中枢性聋。混合性聋是指中耳、内耳并变同时存在,传音系统和感音系统均受损所致。
眩 晕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指患者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和平面旋转,或为摇晃、浮沉感,是周围或中枢前庭系统病变的一个症状。眩晕按病变部位和病因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前庭周围性眩晕:病变发生在耳蜗前庭周围器官。眩晕常发生,头位或体位变动时加重,持续时间短,伴耳鸣、耳聋及水平型眼球震颤,无意识障碍,有自行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常见疾病有梅尼埃病、特发性耳聋、亨特综合征、耳毒性药物等。
(2)前庭中枢性眩晕:起病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可逐渐加重,无耳鸣及听力下降,常伴随各种类型眼震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意识丧失,
(3)非前庭性眩晕:表现不一,有的为漂浮感,有的为倾斜及直线晃动感。常见有眼性、劲性、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分泌性及代谢性疾病、精神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9种耳部肿瘤大汇总,从症状到治疗外耳良性肿瘤
一、外耳道乳头状瘤
好发于男性;反复挖耳损伤,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易复发,有恶变趋势。
临床表现
早期,挖耳时易出血;当肿瘤充满外耳道时有耳塞感或听力病退;外耳道见肿物,多发或单发、带蒂或无蒂、大小不等棕褐色桑椹样,触之较硬。血供差时可部分自行脱落。
治疗
激光治疗:在局部麻醉下用CO2激光、YAG激光或者半导体激光气化肿瘤。(注意不得损伤鼓膜及中耳结构);
冷冻治疗:液氮冷冻具有切除肿瘤,创伤小的优点;
手术治疗:切除的范围应包括肿瘤边缘正常皮肤1mm以上,切除肿瘤所在部位的骨膜,可用电刀切除并止血,防止肿瘤的复发。
二、耳廓和外耳道血管瘤
临床表现
主要位于耳廓,少见于耳道,可分为:
毛细血管瘤:系毛细血管网组成,扁平,色如红葡萄酒,或似蜘蛛痣状,皮温高。
海绵状血管瘤:是含血内皮腔隆起肿物,毛细血管排列紊乱。又名草莓瘤,表面呈结节状,微红或紫红色,有搏动。
蔓状血管瘤:使耳廓变形增大,局部温度高,有搏动,可延及头皮,可伴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
耳廓血管瘤
血管瘤DSA造影
治疗
冷冻:液氮冷冻对表浅的血管瘤有较好效果。
放射:常用同位素局部放射治疗。
激光:可用CO2激光、YAG激光或者半导体激光治疗。
局部注射:(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等)。可等待肿瘤缩小后再做冷冻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局限性的血管瘤,局部切除并植皮。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手术应慎重,宜先行DSA血管造影并酌情作栓塞。
三、耳廓和外耳道囊肿
临床表现
皮脂腺囊肿:很常见,好发在耳垂背面,乳突上表皮肤或耳道软骨后下方。
耳前囊肿(或瘘管):属先天性,表现为耳轮前方皮肤的瘘口。瘘口堵塞可形成囊肿。
腮裂囊肿:与耳前瘘管的鉴别主要是除了耳轮脚前有瘘口外,常常在外耳道、耳后、颈部有第二瘘口,瘘口阻塞也可出现囊性变。
治疗原则
感染期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后手术切除。
四、耵聍腺瘤
临床表现
耵聍腺瘤好发于外耳道软骨部后下部的耵聍腺分部区,常见的为腺瘤和混合瘤。
耳部检查见外耳道后下方局限性的隆起,约为黄豆大小,表面皮肤正常,无压痛,质韧。
X线检查外耳道骨质无破坏。
治疗
应作手术彻底摘除,防止复发恶变。
五、外耳道骨瘤
临床表现
外耳道骨瘤早期无症状,但肿瘤体积增大时可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检查可见外耳道骨壁有灰白色珠状肿物,质硬,蒂常较小。
治疗
无明显症状者可暂时不予处理,嘱患者忌挖耳。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宜采用耳内镜微创手术。
外耳道恶性肿瘤
以低度恶生的囊性腺样癌常见,腺癌和恶性耵聍腺瘤均少见。
一、耵聍腺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反复挖耳等刺激情况下,耵聍腺瘤容易恶变。耵聍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无痛性外耳道少量出血或者挖耳易出血。有时耳部有疼痛。发病缓慢,常在发病数年后才有症状。极易复发,复发率达到40%-70%。
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
二、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表现
色素痣常出现在外耳道,为半圆形隆起的黑褐色新生物,表面为丘疹状,质软,早期无症状。
恶性黑色素瘤多为色素痣在长期机械性刺激(如长期挖耳)下形成。出现破溃或疼痛,肿块可迅速增大,局部溃烂渗血。
治疗
应手术彻底切除。术前不宜活检,防止加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中耳癌
中耳癌占全身癌的0.06%,占耳部肿瘤的1.5%。以鳞状上皮癌最多见,40-60岁为好发年龄。性别与发病率无显著差别。
病因
与慢性中耳炎症有关,约80%的病人有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临床表现
耳道无痛性出血或慢性化中耳炎有血性分泌物,外耳道或者中耳腔新生物,易出血。
耳部疼痛:早期疼痛不明显。中晚期可出现明显耳痛,夜间为主,耳部刺痛或跳痛,可向耳后及咽部放射。
同侧周围性面瘫:肿瘤侵犯面神经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听力障碍:多数患者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张口困难,眩晕。
诊断
影像学检查
CT:表现为中耳腔或者乳突有不规则的软组织病灶,中耳乳突有不规则的大面积的骨质破坏,边缘不整。
MRI:中耳癌的组织含水量与脑组织相仿,其信号与脑组织近似。
病理检查:中耳腔肉芽或者外耳道肉芽取活检以明确诊断。
中耳癌临床分期
UICC对于中耳癌并无明确的分期标准。目前临床采用的是STELL制定的初步方案:
T1: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腔,无骨质破坏。
T2:肿瘤破坏中耳乳突腔骨质,出现面神经管破坏,但病变未超出颞骨范围。
T3:肿瘤突破颞骨范围,侵犯周围结构,如硬脑膜、腮腺、颞颌关节等。
TX:无法进行分期。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早期患者多采用先手术后放疗,晚期患者则采用先放疗缩小病灶,再进行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乳突切除术;
颞骨次全切除术;
颞骨全切除术;
放射治疗。
四、鼓室体瘤
病因病理
鼓室体瘤是局限于鼓室内起源于鼓室舌咽神经鼓室支及迷走神经耳支的化学感受器瘤,早期主要在鼓室内生长。
临床表现及诊断
波动性耳鸣。
耳闷感,有轻度传导性耳聋。
透过鼓膜可见鼓岬表面红色肿块。
影像学检查。
治疗
手术摘除。
耳道入路:开放面神经鼓索三角的后鼓室入路;开放式乳突切除入路。
肿瘤血管阻断疗法
一、肿瘤血管导致肿瘤迅速疯长
人体的正常血管是直线型,而肿瘤血管是螺旋形,因为是呈螺旋形伸展,比直线距离就大大加长,血管内的肿瘤血管血液流量也变多,血液的压力也变大,是正常血管的3倍,这就造成肿瘤血管里的血液流速快,肿瘤吸收营养的速度自然也就加快,瘤体因此迅速疯长,而病人因为营养的流失,会迅速消瘦、乏力。很多肿瘤患者的诊断书上,会有“血运丰富”的字样,其实就是表明肿瘤周围的肿瘤血管丰富。
第二,肿瘤血管破坏组织,造成剧烈疼痛
人体的正常血管生长周期是一年,而肿瘤血管的生长周期只有4天,也就是说,只需要4天的时间,肿瘤血管就能生长出来,破坏人体的正常组织,直接造成病人病灶部位的疼痛。由于肿瘤血管生长快,数量庞大,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几十条、上百条,这么多的血管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是十分恐怖的,也是很多患者难以忍受疼痛的根本原因。
第三,肿瘤血管泄露,形成胸水、腹水
正常的人体血管有三层,分别是内膜、中膜、外膜,而肿瘤血管完全不一样,只有一层,那就是内膜,而且内膜非常薄,不仅薄,而且开有极小的孔,开着孔,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血浆会流出,这些血浆就形成了胸水和腹水,使患者的预后恶化。身体内有了胸水,呼吸就变得困难;有了腹水,就失去了食欲。癌症患者死期提前的最大原因就是胸水和腹水。
第四,肿瘤血管是癌细胞转移的秘密通道
癌细胞的转移,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淋巴道转移,只能转移到附近组织,所以危害相对较小;另外一个,危害巨大,那就是血管转移。
在肿瘤刚刚形成阶段,因为没有出现肿瘤血管,癌细胞无法进入人体血管,也就无法转移到全身各处。而一旦肿瘤血管出现后,癌细胞就通过肿瘤血管这个秘密通道,进入人体血管,进而转移到肝、肺、脑、骨等各个器官,形成转移灶。因为这些器官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众多,特别适合肿瘤细胞转移。事实上,90%的癌症患者,都是死于血道转移,这也是肿瘤血管造成的最大危害。
与传统的抗癌治疗相比,肿瘤血管阻断疗法具有许多优点:
1、对任何肿瘤,都有效。由于肿瘤血管抑制剂并不针对肿瘤本身,它只针对喂养肿瘤的新生血管,因此它几乎对什么肿瘤都有效。与此不同的是,放、化疗只对少数几类肿瘤敏感,其它则无效。
2、药物剂量小、药效高。肿瘤血管抑制剂只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对人体正常血管没有什么影响。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在血液中,所以药物能够直接发挥作用,无需渗透,所用药物剂量小、疗效高。
3、作用具有放大效应。由于一个血管内皮细胞支持50—100个肿瘤细胞生长,所以阻断肿瘤血管后,抑制瘤体的效果会成倍放大。
4、没有抗药性。有些化疗药物即使非常有效,然而不断突变的肿瘤细胞还是会快速演变出抗药性,这些药物就再也毒不死它们了。而肿瘤血管抑制剂则完全不同,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相对稳定,因此不易产生抗药性;实验证实:即使反复使用肿瘤血管抑制剂,它照样有效。
5、保护、激活免疫。放化疗的最大问题是:在凌厉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摧毁免疫。
6、较强的镇痛活性。通常情况下,晚期癌症患者只能通过麻醉药来镇痛,但是,麻醉药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经常使用,反而会促进癌细胞的转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