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病理反应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编辑本段]常见气虚症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脾为五脏生理病理之枢�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有经络与胃腑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如脾升胃降共奏升降之功),所以常脾胃并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 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血证论》亦云:“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由此可知,滋养濡润五脏的气血津液皆有赖于脾胃的化生与输布,五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且以脾为中心。《医宗必读》明言:“盖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皆属于脾。”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生理中的枢纽作用。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气机的功能,能升肝肾之阴精、脾胃之清阳,上济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浊气,下归六腑以排出体外。脾胃通过其升降作用保证五脏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因脾为五脏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基础,其病必波及其余四脏,脾胃之气病则四脏皆受气而病,正如《杂病源流犀烛 脾病源流》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胃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脾病则各脏受累而病,脾气虚则五脏俱无气所充而虚,因此,通过对脾的治养可以使其余四脏得安。<
虚致五脏气虚�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病变均可导致脾气虚衰,并继而导致心、肺、肾气虚。
致心气不足�
心主血脉,主神志,“得气则生”;脾统血,主运化与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心与脾为母子关系。脾胃化源充足,则脾气充实,元气充沛,营行脉中,能滋养资助心血,心血充则心有所主,神有所安,母子安和而不病。因“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故脾气虚弱可致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不能温化水谷,输布精微,气血不生,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为气母,心气亦随之不足。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体倦等心脾两虚的表现;心阳虚衰日久,阳损及阴,心阴不足而虚热内生,阴火为害,《脾胃论 饮食劳倦所伤始热中论》明确指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气虚,则下流土位,阴火得以生乘其土位。”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脾气虚而致心脾两虚者,治当以健脾气以养心血为法;“阴火”之治,东垣着眼于脾胃,因心为其标,脾为其本,补脾胃以生精气,脾气充则心得养,阴火即不能为害。从东垣治“阴火”思想可以看出:阴火的产生仍是脾气虚致心阴不足,脾为其立意之本,治疗自应本于脾。
致肺气虚衰
�脾肺同属太阴,主行于人身胸腹,两经密切相连,经气相通,气血相贯。脾肺关系紧密,功能上相互为用,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二者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在宗气的生成过程中相互协调,缺一不可。气依靠肺从外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灵枢 口问》马莳注:“人之谷气入胃,胃得谷气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脾,而行之五脏六腑。”脾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相因互助,故古人言:“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胃气虚,纳运无权,肺气无源随之而衰少;脾病日久损伤肺气,必盗母气以自助,子盗母气而致脾气不足,久之致脾气虚而见纳食不化,腹胀便溏,咳嗽喘促,少气无力等症状。按“虚则补其母”的治则,运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胃以益肺气,待脾气充实,健运复职,土旺则金自生,肺虚之候自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咳嗽所述“清养胃阴,使土旺生金,所谓虚则补其母也”;《类证治裁》治肺虚咳嗽重于补脾,处方以六君子汤加山药、五味子之属就是这个道理。
致肾气衰微�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与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肾,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先后天相互资生,“气者,阴气也,本属下焦而由中焦之气降以生之”(马莳《灵枢 营卫生会》)。脾胃通过经络将化生之精微转化为脏腑之精,又不断补充后天之精而注于肾。在病理上,先后天亦相互影响,肾主水司开阖,化气行水,由于脾气弱则脾阳不足而无力化生气血精微,脾虚失运,不能输精于肾,肾精不充而致肾气不足,肾气虚则肾阳衰微,临证表现为面色硓白,腰膝秾软,全身浮肿而下肢尤甚等症状,治疗当依李中梓“补土生火”法,脾肾并治使“土强则出纳自入”,通过补脾气以生气血,以后天补先天,先天肾气育则其化气行水之功复,诸症因之自去,张景岳亦指出:“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待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
结语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充斥机体表里上下。�分布于五脏则称为五脏气,五脏气虚互为因果,之所以认为脾气是五脏气的枢纽,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尔,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脾含五脏之气,脾气虚则诸脏之气无源亦应之而虚,故在治疗五脏气虚病变时当紧抓脾气虚这一中心环节,则治五脏气虚有规可循。当然,在治疗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脾之枢纽作用.
[编辑本段]气虚与亚健康
人体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称为气虚。所谓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症.
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气虚是一种多发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据对804人随机抽样调查,衰老、虚弱引起的体虚占51.4%(46岁—65岁),是各种病因中最高的两个点。这与现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提醒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行辨证诊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编辑本段]气虚的食疗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 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有这种现象的人可以试试下列药食:
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气血、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说:牛肉安中益气,养脾胃。《韩氏医通》还说: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足见牛肉补气之力,尤为显著,故气虚者宜常食之。
狗肉
性温,味咸,能补中益气,对气虚兼有脾虚或肾虚或肺虚或阳虚者更宜。《日华子本草》云:狗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医林纂要》中还说,狗肉补肺气,固肾气。尤以秋冬季食之为佳。
鸡肉
性温,味甘,有温中、益气、补精、养血的功效。无论气虚、血虚、肾虚,皆宜食之。民间对气虚之人,有用黄芪煨老母鸡的习惯,更能增加补气作用
元气大伤:本源之气(身体内部)受到严重的伤害,难以复原。比喻人或国家、社会团体的生命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词汇】元气
【释义】
1.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泛指宇宙自然之气。
3.指人的精神,精气。
4.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5.中医学名词。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
6.中国哲学术语。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
出自于始见于汉代哲学著作。如《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论衡》:“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唐代柳宗元提出“庞昧革化,惟元气存”;明代王廷相称“天地未判,元气混沌,清虚无间,造化六元机也”,均为对汉代元气说的继承与发展。
元气有很多含义,有广义有狭义。而大多数人口中的元气可以约等于中医中所说的“精气神”里的精,也就是精气。
以前看武侠剧里面的大侠在受伤后经常会出现元气大伤的情况,整个人表现出说话有气无力,眼神迷离,表情淡漠,嘴唇还会发白的状态。这不就典型的气血不足嘛。其实生活中很少见有人这种状态,除非是在医院的病房里。
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简单来讲,可以把它当做能够让人体充满活力、有精神的一种东西。当我们受伤的时候,比如失血、呕吐、拉肚子之后都会感到疲惫,也可以说是伤到了元气。
元气不足经常见于中老年人,因为上了年纪,脏气开始虚衰,贫血、心脏病等都很常见。平时注意养生,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吃萝卜夏吃姜”等等。少吃一些垃圾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要经常熬粥喝。饮食规律,保证睡眠。这些都可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