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中医院 (二甲) 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安庆市宜城医院 (二甲) 海军安庆医院 (二甲) 桐城市中医医院 (二甲) 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二甲, 特色:精神) 宿松中医院 (二甲) 望江县人民医院 (二甲) 合肥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 (二甲) 安徽省立友谊医院 (二甲) 安徽省立新安医院 (二甲) 合肥市友好医院 (二甲)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二甲) 合肥市传染病医院 (二甲, 特色:传染) 安徽省红十字会医院 (二甲) 蚌埠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二甲, 特色:儿童) 怀远县中医院 (二甲) 蚌埠二院 (二甲) 天长市人民医院 (二甲)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二甲) 蚌埠市中医院 (二甲) 淮南
淮南东方医院 (二甲) 淮南东方肿瘤医院 (二甲) 淮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淮南广济医院 (二甲) 淮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二甲) 阜阳
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二甲) 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二甲) 颍上县人民医院 (二甲) 巢湖
庐江县人民医院 (二甲) 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和县人民医院 (二甲) 芜湖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二甲) 芜湖县中医院 (二甲)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二甲, 特色:精神) 宣城
宣城中心医院 (二甲) 宁国市人民医院 (二甲) 滁州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来安县人民医院 (二甲) 六安
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二甲)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亳州
亳州市人民医院 (二甲) 铜陵
铜陵市第四人民医院 (二甲) 池州
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二甲) 黄山
祁门县人民医院 (二甲)
1951年,露天铜矿业余文工团成立。1953年,铜官山矿区广播站、文化馆和档案室诞生。
1957年,市越剧团诞生,长江剧院建成开业。1959年,市委机关报《铜官山报》、市文联主办的文艺月刊《映江红》问世。1959年,市文工团成立。及至60年代前半期,市黄梅戏剧团、铜陵电影管理站成立,人民电影院开业。
1985年底,全市共有文化机构、文艺团体22个,职工总数512人;影剧院,场,、俱乐部24座,全市平均每9.1人拥有1个座位,比例之高居全省首位;老干部活动室41个,业余文艺队伍53支;市京剧团、黄梅戏剧团在省内外城乡演出2083场次,观众约31万人次,上演传统戏和现代剧目84个。文学创作也获得了丰收,20名中、青年作者,在省以上20余家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52篇,报告文学、散文作品30余篇,影视文学7部,拍摄播出3部;一批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共创作剧本30多个,其中大型传统剧目《憨郎与紫薇》,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评选中获“团结奖”。美术创作喜获丰收,全市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在省以上50多家刊物上发表水彩、国画、版画作品200余件。
1979年至1985年,报纸、广播、电视、档案、图书、文物事业也迅速发展。1982年元旦,《铜陵报》复刊,发行量3500份,到1985年增加到1.1万份。1984年9月30日,电台、电视台建成正式开播,覆盖面积半径30公里。到1985年底,全市档案库房面积达5098平方米,收藏各种档案11.57万卷,袋,;全市县级以上单位共拥有图书馆,室,37个,总藏书量达60余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量达60余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13.5万册;全市新华书店共有发行销售网点7处,共发行各类图书1574万册;文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
201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4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61.1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30.8万卷册,馆藏资料2.81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65.8%。全年建成了2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76个社区书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任务数296个. 1950年8月,铜官山铜矿工程处设立医疗所,有医师1名,药剂员1名,业务用房120平方米,此为铜陵市第一家医疗机构。1953年5月,铜官山矿务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发动全局职工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年8月,矿务局在原工程处医疗所的基础上,成立矿山医院。1954年11月1日,矿务局成立卫生科,实施矿区卫生行政管理。到1956年建市前,矿务局有卫生人员1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人。
1985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3个,其中医院11所,在建1所未计,,独立门诊部、所、室86个,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卫生防疫站1个,职业病防治研究所1个,妇幼保健所1个,药检所1个,卫生干校1所,医学研究所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2486人,含集体与个体卫生工作者,,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开设病床1485张,每千人口病床数8.36张;年均入院病人19392人次,出院病人19387人次,平均治愈率73.5%,好转率20.7%,住院病死率2.1%。事业建设费总投资为5222.37万元,共建医用房屋面积3.41万平方米。
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67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4137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855人,其中,执业医师1913人,注册护师、护士2046人。全年全市批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6家,开展预约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7家。制定了安徽省首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铜陵腌渍白姜标准。铜陵县成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 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分为:当地话、圩里话、山佬话三种:
沿江一带讲的是圩里话,分布于:城关部分、钟仓、流潭、太平、和平等地;
山佬话主要是指山区居民讲的话,分布于:钟鸣、金榔、新桥部分、朱村部分等地;
当地话是指铜陵县所使用的方言,属吴语方言,主要分布于顺安、西湖、朱村部分、城关部分等地;
董店、大通、新建等地所讲的话属于安庆话,俗称“桐城腔”。胥坝、安平、老洲等地所用语言属无为腔。
铜陵市区除吴语外亦有江淮官话,类似南京官话,主要为新移民使用,历时50年左右形成,比较接近普通话。 1957年3月正式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1958年9月30日,举行了铜陵市第一届运动会。此后,又维修、扩建、再建了部分体育运动场地,1960年3月31日,中共铜陵市委正式同意成立“铜陵市体育学校”,实际未施行。1961年下半年市业余体校正式成立。
1977年以后,体育工作和体育运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局面。全市性的运动会在中断了20年以后,于1978、1982、1985年连续举办了三次。全市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到1985年达73.2%。全市先后成立了信鸽、武术、钓鱼、龙舟、伤残人等5个群众性的体育协会组织,共有会员450人。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座建筑面积为78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型体育馆于1985年6月5日破土动工。可容纳游泳、乒乓球、举重、篮球、棋类等项目的综合训练馆也于10月兴建。体育事业经费1985年达26.69万元,比1957年增加了14.1倍。
1985年,共有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举重、射击、排球、体操等等级裁判员176名,其中一级19名,二级98名,三级59名,等级运动员504名,其中二级38名,三级185名,少年级281名。运动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到1985年,本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银、铜奖牌183枚,其中金牌72枚,银牌53枚,铜牌58枚。二人三次获全国比赛冠军,打破4项全国纪录,15项省纪录,1项世界纪录。
2011年4月12日至17日,由亚洲举重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摔柔中心、中国举重协会联合主办,安徽省体育局和铜陵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六国化工杯”第23届成年女子、42届成年男子亚洲举重锦标赛在铜陵市举行。这是继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亚洲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年度举重单项比赛。此次比赛共有来自亚洲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报名参加,其中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名男女运动员参加15个项目的角逐。
2012年建成了1个国家级全民健身广场、22条全民健身苑,命名5个社区体育俱乐部、42个省级示范晨晚练点。全年组队参加12项常规赛,夺得金牌25枚。由我市输送的举重运动员汤飞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举重冠军赛,一举夺得抓、挺举和总成绩三个第一。全年新增体育彩票专营店42个,销售体育彩票5698万元,获得体彩公益金578万元。成功承办安徽省第三届体育大会、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 1985年,本市获奖科技成果总数为30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项目4个,部省级奖励项目47个,市级奖励项目258个。1978至1983年的421项科技成果中,推广应用281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66.75%。
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11%。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0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拥有2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设计院、3个试验检测站、1个科技馆。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3807万元。全年有10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28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684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174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385件。全市专利授权数16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7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1345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241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