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10\032"里面包含2个转义符,\010表示8进制,相当于10进制的8,\032表示8进制,相当于10进制的26,因此strlen(a)得值为5,也就是循环之后i的值
sizeof(a)表示计算数组a的大小,等于7,循环5次,所以j=7*5=35
在营养师的日常工作中,很多宝宝妈妈会问一些关于宝宝的身体发育是否正常的问题。比如:
★我的孩子最近口腔溃疡,不知缺少什么营养?
★请问什么时候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测评好?
★我的宝宝睡眠比较不踏实,容易惊醒,这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宝宝自从出生后,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里人的心,尤其是跟周围的宝宝比较的时候,很多家长心里面都不踏实,甚至会给宝宝做一些医学检测。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检查的结果“合格”,那么家长欣喜万分,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如果检查结果“不合格”,那么家长会特别的着急,急于给孩子购买维生素或者其他补品。其实,家长们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抱着冷静理智的态度来面对。
因为宝宝的营养状况需要通过以下四方面的情况来综合判断:膳食、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症检查和实验室生化检查。而实际上,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生化检测指标和膳食调查结果均显示缺乏,但是缺乏病的体征没有出现。
(图片来源网络)
或者膳食调查结果正常,生化检测显示缺乏,但是并没有缺乏病额症状。所以,家长在面对检查结果的时候,不要着急下判断,而是要认真听取医生综合上述四种情况的分析,做出的综合判断。
作为朝夕与孩子相处的家长来说,虽然不能够经常给孩子做医学上的检测,但是可以通过解读宝宝身上的一些表现,来判断孩子目前的健康状况,下面就把一些营养素缺乏临床表现及易发生的时间列出来,供家长们参考。
妈妈们掌握了对于上述营养素缺乏的身体表现,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判断宝宝现在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生了明确的缺乏症状,那么可以上医院做一个微量元素检查,由儿童保健或营养专业医生根据宝宝的日常饮食习惯仔细分析膳食营养摄入情况、评价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和精神状态、全身检查是否具有某些营养素缺乏的体征,再结合反应体内营养状况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如指血或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铜、锌、钙、镁、血清铁蛋白、碱性磷酸酶、血清维生素A 等,取静脉血检查结果最为准确,新生儿可以取足跟血)才能进行综合判断,做出最终的诊断结论。如果宝宝真的缺乏某种微量元素,也可以通过食物补充,通常一周之后就可以达到正常的指标。
(图片来源网络)
婴幼儿年龄小,如果能够合理饮食,那么可以减少发病的几率。那么家长和幼儿园在日常设计食谱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营养齐全、搭配合理。在坚持食用乳制的同时,逐渐过渡到其他食物。日常膳食种类多样,营养均衡。
(2)日常食物营养密度高、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铁等营养素。
(3)加工与烹调合理,质地细、软、碎、烂,没有刺激性强和油腻的食物。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单独制作幼儿的食物。
(4)进餐环境良好,进餐次数合理。1-2岁时每天进餐5-6次,2-3岁时可进餐4-5次,每餐间相隔3-3.5h。
(5)注重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生冷、过敏的食物,动物性食品彻底煮熟、煮透。
在婴幼儿时期,最易缺乏的营养素是钙、铁、锌、碘,所以家长在日常的饮食中要特别注意富含上述营养素食物的供给。
下面就把富含各类营养素的食物列出来,供家长参考。
婴幼儿的日常饮食不仅要做到种类多样,同时也要做到数量均衡合理。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绘制了不同阶段宝宝的膳食宝塔,把婴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每日摄入食物的大致种类和数量集成在宝塔中,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好地操作性。
六个月之后,宝宝需要添加辅食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合理地添加辅食不仅可以保证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素,更可以让宝宝学习吃食物,为断奶做好准备,适应宝宝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宝宝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一张表告诉家长们怎样合理为宝宝添加辅食。
1-3岁的幼儿时期是宝宝的快速生长时期,这段时期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就是钙、铁、锌。钙不足会影响骨骼发育,铁不足会影响到大脑供氧,锌不足会影响到正常的新陈代谢。
所以家长们要在日常的饮食中注意富含上述营养素食物的供给。如果通过饮食的补充,仍不能很好解决宝宝的营养素缺乏症状,家长可以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保健品或者药物,最好不要自己擅自购买并给孩子服用。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些家长擅自给孩子添加鱼肝油,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家长一定要慎重。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种。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服用后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毒性较小,但大量服用可损伤人体器官。例如超过正常剂量很多倍服用维生素C,可能刺激胃黏膜出血并形成尿路结石。
脂溶性即脂肪溶解的维生素则不能乱补,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量来补。如果脂溶性的维生素补充过量,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D就容易引起体内的中毒反应。
想了解更多育儿知识,欢迎点击链接
https://haohuo.snssdk.com/views/product/item2.html?id=3318134575456203788&tt_project_id=6&origin_type=60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