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的“立秋后的西瓜不能吃”,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农村老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跟他们长期生活实践分不开的。因此即便是再爱吃西瓜,立秋之后,也要适量的少吃为好,还有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吃西瓜,你们说是吗?
立秋后的瓜为什么不能吃其实这个说法主要和养生习惯有关,它的寓意是在立秋以后不要吃太凉的东西,也算是农村老人总结的养生小常识!
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也随之发生改变,对于一些食物的吸收消化能力减弱;同时因为在夏季,很多人都喜欢大量食用冰凉食物,导致脾胃功能下降,立秋以后,功能尚未恢复,但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食用瓜类等凉性水果,就很容易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总结出一句老俗话告诫后人!
立秋后不能吃西瓜有什么说法在农村我们这都称秋后的西瓜是“秋瓜”,确实不建议秋天食用,但是这并不是立秋后就不能吃,因为立秋都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都是三伏天的中伏或末伏,都有比较炎热的秋后一伏,而西瓜作为防暑降温的时令水果,自然是首选。但在立秋过后只是西瓜的吃法有所不同于夏季,因为毕竟立秋后秋雨增多,昼夜温差变大,尤其夜晚转凉,所以西瓜在立秋后村里老人是不给小辈们吃的,因为西瓜降暑但也是凉性,立秋夜晚吃很容易凉上加凉而肚子疼。
而立秋后吃西瓜的正确方式都是白天吃西瓜,因为立秋后白天气温依然很热,能达到30多度,仍是中暑的危险时期。就像我们这里,现在已经立秋了三天时间,但正直东北西瓜上市的时间,大西瓜足有十斤重都特别的甜,而且价格只有0.5元左右,立秋后和小伙伴们买个西瓜去河边树下乘凉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秋不食瓜的含义其实秋不食瓜在调养身体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即便是现在的人们在三伏天饮食也是喜欢吃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冷饮,主要是因为吃起来凉快不至于吃完之后大汗淋漓。
很多时候三伏天吃瓜果蔬菜和冷饮对人的肠胃消化系统伤害是非常大的,只不过肠胃受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三伏天吃瓜果蔬菜和冷饮对肠胃伤害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
但是随着吃的次数多了,人的肠胃消化功能就开始受损了,立秋之后天气变凉,还接着吃一些冷饮或者瓜果蔬菜,肠胃疾病就要显现了,拉肚子就要开始了。
很多时候立秋吃了生冷或者瓜果蔬菜闹肚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瓜坏肚,为了避免拉肚子等疾病发生,就形成了秋不食瓜的传统,主要还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保护。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见《礼祀·月令》)。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立秋节气有什么禁忌,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旧时,民间有在立秋之日忌讳在田间行走之说,认为对秋收不利。山东莱西在立秋日禁忌洗澡,否则,身上会出秋狗子(即痒子)。黄县一带则认为立秋日洗澡,秋后会拉肚子。
全国各地立秋之日普遍忌讳下雨、打雷、出虹。湖北孝感有谚语说:
“立秋雷电,天收一半。”其意是,立秋之日碰到雷电,老天会把农作物收回一半,意味着粮食要减产。在浙江石门的农谚说:“秋霹雳,损晚稻。秋后多雷,晚稻少收。”而河南淮阳,人们则认为立秋日有雷声,会发生水灾。
河北新河,人们普遍认为,立秋日下雨,此后会雨水不断,妨碍收割。在遂昌有“立秋雨打头,无草可饲牛”的农谚,人们相信立秋下雨,此后非旱即涝。在山东牟平、江西南昌、江苏常熟等地,则忌讳立秋之日看见彩虹,认为粮食会减产。立秋也是农家的大节气,民间十分重视。旧时云南等地禁忌立秋日在田间行走,否则,以为对秋收不利。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还忌雷、雨、风。俗谚云:“(立秋日)一雷波万顷。”“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则多涝。”“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等等。
禁忌是关于神圣或不洁事物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禁忌在原始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发生重要作用。立秋的禁忌,、不同于秋季其他的节日禁忌,因为立秋是节气节日,所以古人的禁忌多见于人的身心保养和农业生产方面。立秋的禁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先民立秋之时的养生俗和农俗。
明高搛<遵生八笺>:“立秋日,勿宜沐浴,令人皮肤粗燥,因生白屑。”“月令云,立秋食煮饼及水溲饼,勿多食猪肉,损人神气。”
(直隶志书>:“雷多尤忌之。”“孟秋月朔忌立秋。”
(江南志书>:“立秋日忌雷。谚云,雷孛鹿,损万斛。”
<浙江志书>:立秋日,“其日属火,不宜老人。”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日呷秋头水,生暑痱子。”
汉张机<金匮要略>:“三秋不可食肺。”
宋周守忠辑(养生论):“秋初夏末热霖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
宋周守忠辑(养生书>:“秋谷初成,不宜与老人,食之多发宿疾。”
拓展: 全国各地立秋习俗
秋后暑气难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最注重季节气候变化,四时不同,饮食起居随时变化。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这时候就要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时节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预防痢疾。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苦夏后“贴秋膘”
北京立秋后,北方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在炎热的`夏季,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快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秋后进补正当时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风,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冬天可能会干旱。对于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立秋的意义可就不仅仅限于吃了。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按照中医理论与中华养生学,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秋天果实大量成熟,瓜果、豆荚类蔬菜种类很多,鱼、肉、禽、蛋也比较丰富。人们选择食物的范围扩大了,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温、软、淡、素、鲜的食物,生津、润燥的新鲜蔬菜和时令水果,避免凉、烫、硬、辣及油腻的食品,忌暴饮暴食,“饮食有养,贵在调配”。总之,秋季养生应以“平衡膳食、辨证配膳”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养生方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