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能喝酒的画面情节和文字描述,像“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像武松喝了十八碗过景阳冈就着酒劲才干掉了一只斑斓猛虎的故事,都是那样脍炙人口。那么为什么古人能喝酒?现代人却做不到呢?原因很简单,古人喝的酒都是纯手工酿制的酒,度数只有十度左右,相当于现在的水果酒和啤酒,而且很甜,还解渴,入口很爽,越喝越爱喝,也就越喝越能喝。所以古人能喝酒爱喝酒的人特别多。而现代人喝的酒是蒸馏酒和酒精勾兑的酒,度数很高,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饭,六七十度才算正常。要是让古人喝上十八碗现代人喝的勾兑酒或蒸馏酒,估计不休克也早酩酊大醉了。还做什么诗打什么老虎?不叫老虎吃了,就算万幸了。
古人喝着这甜滋滋有度数不高的酒,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诗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他在喝高了酒之后乘着酒兴挥毫写成的书法千古名篇;张旭的那些笔走龙蛇的狂草也是在他醉醺醺的时候完成的;怀素也是个能喝的主,被当时的人称为“醉僧”,他的那些书法作品也大部分是在酒后完成的,而李白这哥们在喝酒方面的登峰造极早已经成为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知道的千古佳话。李白乘着酒劲写成的那些诗词,也成为了中国诗歌史最耀眼的明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还有苏轼、赵孟頫、祝枝山等等实在是太多了,举例举不过来。
古人不仅能喝酒、爱喝酒,也用酒来养生。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说道,比如:勿强饮。就是不要勉强喝酒,一定要适量,能喝多少酒喝多少,不能逞强;还有:勿空腹饮。意思就是不要空着独自喝酒,一定要有下酒菜,再有就是勿混饮,不要一次和很多种类的酒,那样特别容易伤身体。
总之,喝酒是好事,但一定要有所节制,中国人讲究中庸,凡事不能过头,适可为止。
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是能解渴,而是为了显得这些英雄好汉豪情!并且酒的度数不像现在这么高!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为止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故有"李白斗(十升)酒诗百篇","绿蚁新醅酒"之类的诗句,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在影视剧里及各种演义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古代的酒,为什么如此不容易醉呢?
其实,古人们大碗所喝的酒,跟我们现在的高度白酒不同,排除少数能喝的人(李白斗酒诗百篇),大多数古代人海饮,喝的酒其实是度数很低的酿造酒。
古代的酒多因为酿酒技术不成熟,酿制的白酒纯度不高,酒精含量相当于现在黄酒的度数,宋朝大词人范仲淹的一句词,就已经生动说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没错,哪怕贵为范仲淹这样的名臣,当时统兵在外时,喝到的也是这样的“浊酒”。
宋朝时的“浊酒”,其实也是这类:通常是以稻米为原料,酿出的酒大多为黄颜色。因为并非是现代人喝的蒸馏白酒,所以整个酒水颜色浑浊,还飘浮着渣滓,即古人所说的“浊酒”。
很多古代小说里,常有主人公抱起酒坛子豪饮的场面,基本都是喝的这种酒。以度数来说,应该比现代超市里卖的米酒度数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
而除了这类“浊酒”外,同样是唐宋年间,也有一种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李白诗里描绘的那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这种清酒往往是在冬夏酿熟,经过沉淀发酵,变成清澈的酒液,度数和浊酒类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基本是皇家贵族专享。
古代所酿造的酒,大多以度数低,解渴为主要特点,所以也就会有大家所看到的仰头畅饮的画面了。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酒主要以人工酿造和蒸馏两种方式制作而成,之所以早期的人们喝很多酒都不会醉,就是因为酒精浓度偏低,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糯米酒,好喝不上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