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同样是奥运会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爱笑,张怡宁不爱笑,其实她俩获得冠军时所感受到的高兴和欣喜是一样的。
宝宝用激动和专注的眼神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与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所传达的情绪情感是一样的,说明宝宝的情绪体验并不缺失,所以你不必担心。当然,爱笑的宝宝特别讨人喜欢,家长自然也希望宝宝爱笑。
比较好的办法是多为宝宝示范表情丰富的笑容,家长号召全家人都要用笑容对待宝宝;遇到好笑的事情就在宝宝面前哈哈大笑;把鞋子挂在耳朵上对着宝宝幽默地“坏笑”;对着镜子让宝宝看“笑妈妈”和“哭妈妈”的不同表情;从互联网上下载“笑宝宝”和“哭宝宝”的图片,指给宝宝看……这些办法可以丰富宝宝对笑的感知,对宝宝识别情绪符号、加强情绪记忆、建立积极的情绪加工模式,都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家长是怎样的家长?小区里有个孩子妈,平时就是一副抱怨的样子,老公忙,公公婆婆不管等等,天天就是家里那些破事儿,在家做全职妈妈也是满肚子的委屈,老公出差半个月不回家,这气往哪撒呢?孩子不爱笑,她也生气,孩子哭她也生气,其实孩子的性格先天占了一部分,后天与家人的相处才是培养性格的重中之重。
总结:你是乐观的家长,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乐观的孩子,你内向,不爱笑,你的孩子也跟你一样,其实孩子不爱笑也没关系,怕就怕家长认为这是病,而且想尽办法帮他更正。
最后我想说,做个乐观的父母,带着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爱笑的孩子心事重,长大了更优秀。
身为一个新手妈妈,第一次面对这个令自己手足无措的“小恶魔”,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喂奶、换尿布,每一个简单的动作背后都蕴藏着身为宝妈的辛苦。我的一位宝妈朋友告诉我,自己每天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宝宝恬静的睡颜。
同样从这个时间过来的我,表示深有感触。儿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也同朋友一样,喜欢盯着孩子皱巴巴的小脸认真的看,好像能够透过他的脸陪他一起进入梦乡。也正是因为每天认真的观察,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儿子在睡觉的时候会时不时的睁开眼睛,只要看到我冲他笑一笑,就会满足的闭上眼睛继续睡觉。有一天,我和儿子换了位置,睁开眼睛的小朋友没有看到我大声的哭了起来,我坐在身后轻轻的拍一拍他,转身看到我之后,孩子立马不哭了,安静一会儿又继续睡着。
每次和朋友聊到这个问题,他们都会一脸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宝宝也会有这种情况,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不止我们家宝宝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对于小宝宝而言,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一旦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或者不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只要看不到妈妈就会哭。所以如果在睁眼的时候看到妈妈还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就知道妈妈没有离开自己,所以可以安心的继续睡觉,而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到6个月左右。
既然知道了宝宝看不到妈妈就会哭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家长在生活中就要想办法提升宝宝的安全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经常抱一抱宝宝
有的家长会担心,自己总是抱着宝宝会把宝宝“惯坏”,只要自己把他放下他就会又哭又闹,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家长经常和宝宝亲近,会让宝宝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他们知道妈妈不会离开自己,所以即使妈妈有事离开一会儿,他们也能安静的等待妈妈,而不是看不到家长就大哭大闹。
及时回应宝宝
月龄越小的宝宝越需要家长的陪伴,但是有的家长偏偏要“延迟满足”,明明自己就坐在宝宝身边,也会故意等一等才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做只会让宝宝更加难过。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宝宝知道自己一直在他们的身边,只要宝宝一呼唤自己就会出现,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自己的世界是安全的。
不突然离开
相信很多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情,为了不让宝宝看到自己离开之后大哭,每次都把宝宝骗进屋里,自己悄悄走掉,表面上看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其实是非常愚蠢的。6个月后的宝宝,正处在分离焦虑时期,如果发现妈妈不在了就会大声哭闹。
所以,家长如果真的有事要离开,不要躲着宝宝,提前20分钟做准备,告诉宝宝:“妈妈要去上班了,等到下班就会立马赶回家,宝宝和爸爸在家一起玩。”刚开始这个过程一定是困难的,但是几次之后宝宝知道妈妈离开还会回来,就会高高兴兴的和妈妈说拜拜。
游戏辅助
“躲猫猫”游戏可以有效的帮助宝宝缓解分离焦虑,月龄比较小的孩子妈妈可以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脸,然后再打开和宝宝打招呼,告诉宝宝妈妈在这里。当孩子长大了,就可以真正地隐藏了。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帮助宝宝建立“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