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还处于窗口期(早期);艾滋病进展到终末期,病毒复制加快,抗体水平下降;其他非病毒蛋白抗体的交叉反应;以前接种过HIV试验性疫苗等等。后两种就不是感染HIV造成的。
因此,当出现HIV不确定结果时,检验人员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判定,但由于您有过高危性行为,因此无法据此判定,而需要您复查,进一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得出准确结果。
但近年来发现机体感染HIV后有一段时期血清中检测不出HIV抗体。所以请您务必要去疾控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监测,排除早期感染的可能。目前就请注意切断可能传染给别人的渠道(血液、性接触、母婴)。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祝您健康。
如果没说错的话你是gay。你是行为确实是“高危”。不确定的意思就是需要做确症实验,但不是说没有希望了,初筛有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现在你还不能说自己一定是感染了艾滋病。即使经过疾控中心确症是感染了艾滋病,也不能说没有什么希望了:1.国内发现有5-15%的感染者始终没有发病,也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CD4细胞也没有减低,从感染到现在已经18年了,预计28年、48年甚至致死也与感染HIV无关,我们把这种人群叫“长期无进展人群”;2.已经有感染并发病的患者,结构抗病毒治疗,至今13年身体仍然健康,机会感染治疗效果也很好;3.艾滋病治疗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2-3年可应用于临床治疗。放下包袱,不怕疾病疾病就怕你了,战胜疾病首先是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了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你的免疫系统就不易被艾滋病病毒摧毁,否则不病死也会被吓死的。最后提醒您,无论你是不是感染了艾滋病,都要纠正错误性心理,建立正确性倾向。否则你现在没感染,感染是迟早的事,如果感染了,会传播给同志。首先你要消除心理恐惧,配合检查和治疗。你现在还无需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CD4不低。今后不还要积极向上,虽然你感染了,但很多人长期无进展,或者进展缓慢。你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做健康人做的事。在成立家庭和生育方面也可以找到合适你的伴侣,生出你可爱的孩子。另外就是履行好孝敬父母责任,让他们安度好晚年。最后,用自己的智慧做喜欢的工作,最有意义的可能是告诉他人,拒绝同性恋,保护健康,保护生命。
窗口期主要是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导致。
所谓窗口期。就是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是携带者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时,无法检测出血液中的病毒。这个时期称为艾滋病的窗口期。
因为窗口期的存在,所以很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定期复查。
如果有艾滋病患者的亲密接触史,一定要知道窗口期的存在,如果在窗口期检测的阴性,不代表就没有感染艾滋病。同时窗口期对于检测献血者的艾滋病病毒也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医学上一直在努力通过改进检测技术来缩短艾滋病窗口期的时间,这样就能减少献血导致感染艾滋病的事件发生。
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窗口期会越来越短。实现检测上零误差。
这个主要是科学技术的限制所决定的,毕竟窗口期病毒载量很少,人体免疫细胞还没有受到威胁,从检测数据上根本不能分析是否感染。另外,任何检测试验都有误差,即便是感染或者未感染,在病毒临界点时都是不好判断的。
1.标准设置不同:医学生的教科书是很权威的,非传染病的专业的医生在遇到有争议的问题,一般以教科书为参考,现在教科书把HIV窗口期定义为感染后到检测出抗体的时间,认为是2~6周,但是现在已经有了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窗口期要比这个时间更短,窗口期不应该机械的定义为检测到抗体时间,能够检测到抗原或者核酸,就有意义,所以窗口期严格意义应该是感染后到能够检测出来感染的时间,目前没有权威的资料确认抗原和核酸检测的窗口期,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这样的检测。
2.医生的理解不同:医生在理解的时候,有人以现有教科书,有人以最新的科研数据,有人以自己经验,还有很多人听年长的医生老师教的知识,以前窗口期的统一说法是3个月,个别医生认为是6个月,现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传染病大腕的PPT或者科普资料,也会说3个月。大部分地方疾控对于确诊感染者的性伴侣或者配偶,建议检测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个月。
3.群众的观点影响:来自群众的声音不容忽视,很多感染者说自己6周阴8周阳,甚至有人说自己10周阴12周阳,个案不能成为医生分析问题的参考标准,但是会影响医生的信心,更好影响广大恐艾症人群的信心。
夫妻恩爱,忠于婚姻 ,洁身自爱,哪里需要考虑这种问题。
这个不尴尬呀。最新版的指南对于检测是有一个时间的。
确实在网络上有很多种时间的说法,3周、4周、6周、12周甚至更长时间……
为什么有一些觉得时间不确定呢?这个是由于患者个人的身体状况所引起的。我们就按普通人来说, 指南的建议就是抗体三周,抗原两周,核酸一周。
所以,这个其实并没有那么迷糊。可能有些人会有纠结医生的指导意见,比如延长观察的时间。如果医生给出延长观察的时间,那么说明是根据患者的病史资料以及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得出的建议。比如有一些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或者影响免疫类药物,又或者有一些对身体状况影响较大的疾病,比如癌症。
有很多患者去纠结于这个窗口期,甚至有些人查了三个月甚至半年了还在纠结,这部分患者大部分是以自己不专业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对号入座的从自身身体上去找所谓的“症状”。这个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还有患者说什么“阴滋病”,简直是无稽之谈。
对于这个窗口期,个人的一些看法是: 1.以疾病的指南为准。疾病的指南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是一大批专业人士通过科学研究、临床数据、经验等对一个疾病进行的综合判断和建议。比我们通过网络或者书本所得到的信息要广泛和全面的多,而且这些作者都是这一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比我们常规的医务工作者都更加的深入。
2.永远永远不要用症状去判断。作为专业的医生是可以从症状去反推的,但是对于普通人群就不建议用症状去判断,特别是像艾滋病这一种在急性期没有特异性症状的一类疾病。用症状去判断导致很多人对这个疾病产生很深的恐惧,有点低烧、咳嗽、拉肚子、皮疹之类吓得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甚至于通过检查已经可以排除的一些患者还在“症状”的深坑中不能自拔。
3.不要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把这些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去判断,去解决。所以,对于窗口期这个问题,目前在科学上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的。但是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个体都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专业的医生从专业和经验的角度去进一步的分析判断。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疾病的了解会进一步的加深,希望可以尽快地解决这一个医学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