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首次疗效一般尚可 需要预防的是复发,这是全疗程治疗观念的意义所在。单纯药物治疗还不够,还要进行一系列 社会 及心理学干预措施。比如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找出阻碍治疗的问题,如何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如何增强信心等等。
也要知道,精神分裂症具有个体独特性。对于影响预后的因素,本文提及的是及时治疗的问题,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这里说几点常见的。比如发病的年龄,是一个影响预后的因素,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差,这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应征的是一个内外因素致病问题,起病是有内在因素的。还有起病的缓急,起病急预后好;起病缓,可能预后就差,分析原因就好比本文提及,缓慢起病,可能在早期就没有被注意错过最好治疗的时期。又比如家庭支持方面,家庭支持好,预后较为理想等等。
其实这些判断说起来复杂也不复杂,就是已经总结到其治疗措施里面,措施和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根据这些因素制定。因此按照一般治疗的流程按部就班去治疗才是最好的康复手段。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确实有治疗优势,可以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也更容易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但很难说具体治愈率是多少,因为每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都是完全不同的,治愈率与很多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没办法提前判断。
首先要说,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想要达到今后不再复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彻底治愈,是很难的,或者说即使本次治疗精神症状完全缓解,达到临床治愈的程度,但下一次是不是还会复发,什么时候会复发,都还是未知数,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你会遇到哪些精神压力或精神刺激,所以你也就没办法确定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再次复发精神分裂症。
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愈率,最关键的一定是规范服药。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相对科学性很强的过程,所以必须遵照医生的医嘱服药。不是你觉得好了就能减药,不是人为没事了就能停药,更不是周围人觉得你好了就能停药。药物治疗有固定的疗程,目的不是为了医生买药,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完全消除精神症状,减少缓解期的复发几率,尽量帮助患者正常的生活。
很多人会问精神分裂症需要服药一辈子吗?一般为了尽量减少复发考虑,如果首次发作,我们会建议服药2-3年,如果是二次复发精神分裂症,有些专家建议是坚持服药5年,但有些专家建议要长期服药,也就近似于我们说的终身服药了。毕竟这是高复发性的慢性病,服药是为了减少复发,正常生活。一切都值得。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青壮年,起病多为隐匿、缓慢,所以很多患者的精神分裂症发现时候已经出现症状很久了,如果能在出现症状3-4个月的时候发现,已经算很早的了,尤其是一些精神症状还不是很明显的时候,甚至还不满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时候,更早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预防性治疗,在医学上是非常受推崇的。
我也有过一名这样的患者,发现的很早,家里也很重视,来医院治疗后,经过三级查房定诊,诊断早期精神分裂症,然后遵医嘱规律服用了3年的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然后现在能正常的生活,工作,甚至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虽然有时候可能反应有些慢,但小姑娘任劳任怨,同事们都很喜欢她。所以她的人生在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下,并没有像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完全跌入谷底,而是逐渐的恢复了正常。
急性精神分裂症或者是早期发现的精神分裂症及时治疗,以后治愈的机会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治愈率也比较高,如果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或者是长期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就可以进展成为慢性精神分裂症,这种愈后就比较差,而且可能需要终身药物治疗,怎么样判断精神分裂症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需要从以下方面来看。
许多治疗精神分裂的方法对病人是有效的,可是病人接受了某一治疗以后,怎么样判断他的疗效呢?一般主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变化。
1.通过治疗后,病人的精神症状一天天好转,比如说 情感 较前活跃与人接触,得到改善与治疗的合作程度也有所提高。
2.经治疗后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制力恢复。
3.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自制力不完整,这种成为临床缓解。
4.经治疗后不经症状消失,自制力恢复,而且 社会 功能缺损,康复经治疗后也消失,称为痊愈。
5.经治疗后症状不好不坏,称为没有变化。
6.经治疗后精神症状反而加重成为恶化。
需要指出,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行使用了偏方治疗以后只是较前安静兴奋打闹消失,但是仍然有面部表情痴呆, 情感 淡漠,懒散不能恢复,并且工作学习和劳动能力自制力也没有恢复,深入交谈时还有某些思维障碍,其疗效判断只能是好转而不能成为痊愈。
得病三四个月的精神分裂症,赶快治疗,容易控制住,坚持吃药治疗和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可以正常生活。
但不一定治愈,如果是正规医院确诊的精神分裂症,它是终身带病生存的。不要过分排斥,就和身体疾病的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坚持吃药控制,就可以好好生活。
那就要看怎么治?谁来治疗了?再加上患者本人的配合程度。这就是心理、精神类疾病的特点,既好治又不好治。精准、默契加缘分,你懂我的意思吗?
3、4个月虽然出现症状的时间不长,但除了突发性重大应急事件导致的精分其余的基本都是存在较长的潜伏期。对于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都是辅助的,最主要的是家人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对这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四个月的精神分裂症治愈率高吗?
治愈率高取决于急性期是否有专业规范化系统的精神科药物抗精神分裂治疗……
治愈率高取决于缓解期是否有持续的服药抗精神分裂的药物治疗
治愈率高取决于是否有持续专业的稳定的心理支持治疗……
治愈率高取决于是否有家庭系统良性可持续的支持……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面子的问题,不愿意去正规的医院进行系统的干预;很多时候,我们出院后,没有进行可持续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家庭系统的可持续支持,就容易复发
祝福您
目前精神病学对心理疾病的定义都是表面的,不同的病名,症状重复交叉、混乱不堪,把人都彻底搞糊涂了。他们把人类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集合在一起,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人生中偶尔会出现不好情绪的时候,如果去对照症状都能找到自己跟心理疾病很相似,甚至有些正常人就是因为出现一点负面情绪而去查询心理疾病的症状,对号入座,不断去强化自己的症状,结果给自己扣上一个心理疾病的帽子,从而被套进心理疾病的陷阱中,痛苦不堪,真是悲哀。
传统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无法彻底解决心理问题,甚至越治越严重。 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和痛苦倾倒给心理咨询师,当时可能感觉好点,但是内心产生痛苦的根源没摘除,还是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负面情绪和痛苦,所以找心理咨询师就像吃止痛片一样,药劲一过,症状又来了,继续痛苦,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需要咨询师陪伴,花费巨大,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如果找精神病科医生吃药调理,效果甚微,而且副作用非常大,吃过的人都能体会到越吃身体越差,脑子像坏掉了一样,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语言能力下降,整个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这样耗下去呢,我们宝贵的生命应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所以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问题。
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心理学—量子力学+能量状态理论可以彻底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其中就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躁狂症、双相 情感 障碍、神经衰弱等等心理问题。通过网上授课,跟着老师学习,真心相信照做,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已经彻底治愈了几百人,不管症状有多么严重,多么难以忍受的痛苦,时间有多长,都可以彻底治愈。真的不用吃任何药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好了以后不会再复发,并且生活得比以前更加 健康 快乐幸福,彻底打破了“心理癌症、需终生服药、不可治愈、容易复发”等等这些让人陷入绝望境地的错误观念,真正能帮助患者获得重生。看到世界上那么多患者到处寻医问药,耗尽钱财和精力,一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天过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活,真的是不忍心。我是经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痛苦的人,能理解心理问题患者内心的痛苦,所指的方向绝对是正确,就看你们肯不肯相信了,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正确的道路,因为心理问题真的真的可以彻底解决。一旦错过了正确的方向,在这个错误观念满天飞的时代,想再遇到正确的方法真的太难太难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心理问题的人一直走不出来了。祝所有处在心理困苦中的人们早日摆脱痛苦。愿全世界所有心理问题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确的方向,早日摆脱困苦,获得 健康 快乐幸福的人生!
照时间的长短上来看的话是很高的。复发率都会很小很小。赶紧上医院。住院不适应可以叫你家人陪你一起住院,效果会更好。
越早治疗越好!专业方法:
1、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的实施可以通过让我们教导自己学会自我激励、分心技术、放松方法、冥想,或是减少消极思想、增加正面反馈,以及设定目标等方法改变不良的认知。
这一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与抑郁症,对抑郁症患者,它能让30%的人受益,在预防复发方面,能让50%的人受益,对于焦虑症的人来说,它能有效减轻社交恐惧症与广泛焦虑等等。
2、药物治疗
我们常常将精神障碍归咎于患者自己的责任,认为他们矫情、敏感、脆弱,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多数精神疾病是大脑生化失衡的一种表现,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抑郁症与焦虑症有着很好的效果,甚至比认知疗法更为有效,大约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通常在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好转,而选择服用药物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
另外,除了专业治疗外,对于广泛焦虑情绪而言,一个更为可行的方法是,从生活习惯上,回归祖先的方式。
比如运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是缓解焦虑与抑郁的有效方式。
比如养一狗,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小就和“人类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极有可能也会对 健康 有好处——减少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
尽管猫星人也可能有助于预防精神分裂症,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和小猫一起长大是否和今后的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之间存在任何积极或消极的联系。
医学博士Robert Yolken说:“我们知道,严重的精神疾病与儿童早期环境导致的免疫系统改变有关,由于家庭宠物往往是儿童最早接触的事物,因此我们有理由 探索 两者之间的联系。”
Robert Yolken是斯坦利医学中心儿科神经病毒学部门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儿科神经病毒学教授,他也是最近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网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斯坦利医学中心
在这项研究中,Yolken和巴尔的摩谢培德普拉特 健康 系统的同事们调查了在生命最初12年中接触家庭宠物猫或狗的情况与后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之间的关系。
就精神分裂症而言,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如果一个人在早期接触狗,那么他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在统计学上显著降低。
在研究涵盖的整个年龄范围内,狗和双相 情感 障碍之间,猫和精神障碍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
研究人员警告说,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以寻找任何支持这种联系背后的有力因素,也需要更准确地定义13岁以下的婴儿/儿童接触宠物猫和狗,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的实际风险。
根据美国宠物产品协会(American Pet Products Association)最近的调查,美国有9400万只宠物猫和9000万只宠物狗。
先前的研究认为,早期暴露在宠物猫和狗的环境因素中,可能通过各种过程改变免疫系统,这些过程包括过敏反应,与人畜共患动物和病毒的接触,家庭微生物组的变化,以及宠物减轻了人脑化学物物质导致的压力。
Yolken指出,一些研究人员怀疑,这种“免疫调节”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在基因或其他方面易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他们目前的研究中,Yolken和他的同事观察了1371名年龄在18到6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包括39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381名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和594名对照者。
研究人员记录的每个人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族裔、出生地和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作为 社会 经济地位的衡量标准)。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从谢培德普拉特 健康 系统的住院、日间医院和康复项目中招募。
对照组成员从巴尔的摩地区招募,并进行筛选,排除任何当前或过去的精神障碍。
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被问及,在他们生命的最初12年里,家里是否养了一只宠物猫或狗,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那些报告说自打出生时,家里就有宠物猫或狗的调查对象被标记为从出生起就接触到这种动物的人。
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统计模型定义第一次接触宠物的年龄与精神病诊断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生成了一个风险率,即,测量特定事件发生频率(在这种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暴露于家庭宠物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风险率为1表明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大于1则表明患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的可能性增加。同样,小于1的比率表示机会减少。
研究人员对4个年龄段进行了分析:出生至3岁、4至5岁、6至8岁和9至12岁。
第一只家庭宠物狗暴露的累积比例的Kaplan Meier诊断组分层图。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对照组不同,双相 情感 障碍患者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Yolken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发现表明,在13岁生日前接触宠物狗的人,以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明显降低了24%。
他说:“最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在孩子出生时就饲养了宠物狗的家庭,或者在出生后3岁前第一次暴露在宠物狗的环境中。”
Yolken补充说,如果假设危险率是相对危险的准确反映,那么,对于美国350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言,将会有大约84万精神分裂症患者(24%)可以通过饲养/接触宠物狗,或其他与宠物狗接触相关的因素得到预防。
Yolken说:“与狗接触可能产生‘保护’效应的解释有几种可能——也许是狗的微生物群之中的某种物质传递给了人类,增强了免疫系统抵抗或抑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倾向。”
对于双相 情感 障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幼年或婴儿时期与狗在一起都没有风险关联。
在所有被调查的年龄段中,早期接触猫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这项研究不能将猫的饲养与患精神分裂症或双相 情感 障碍的风险增加或减少联系起来。
Yolken说:“然而,我们确实发现,那些在9~12岁之间第一次接触猫的人,患这两种疾病的风险略有增加。”这表明暴露时间可能对风险是否有变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疑似由宠物引发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例子是弓形虫病,即猫是弓形虫病主要宿主,它会通过动物粪便将这种寄生虫传播给人类。
多年来,人们一直建议孕妇不要接触猫砂盒,以消除疾病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并导致婴儿感染、流产、死胎或可能的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2003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Yolken和同事,马里兰州贝塞斯达斯坦利医学研究所的副主任E.Fuller Torrey博士,提供了1953年以来进行的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这些研究表明,暴露于导致弓形虫病的寄生虫的人与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之间也存在统计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些研究中,很多人被诊断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因此对弓形虫寄生虫的抗体水平很高。
由于这一发现和其他类似的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调查早期接触猫与精神疾病发展之间的潜在联系。
Yolken说,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是最早考虑与狗接触的研究之一。
Yolken说:“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接触宠物和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机制,我们就能制定出适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部分精神分裂症通过治疗可以使症状消失,即临床治愈,但一旦停药,可能还会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患病前性格无明显内向、偏执的情况,发病时间晚,起病时有明显诱因,起病急,家庭、社会能给予支持和宽容,治疗及时、全面、彻底,则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相对好,临床治愈可能性大,甚至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期药物治疗能停用药物。如果患病前性格明显内向、孤僻、人际关系差,起病早,病情进展缓慢,孤僻、少语、思维贫乏等阴性症状多,家庭、社会不能给予支持和宽容,治疗较晚,治疗不全面,则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差,容易迁延成慢性,甚至导致精神衰退,难以治愈。
精神分裂症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症状得到控制后,还需继续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没有明显的原因,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受到明显的损害,患者自己对疾病没有或者只有部分认识,大多数分裂症患者不会主动求治。
但是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还是能够治好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休克等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好,副作用越来越少,是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精神分裂症又是比较难治的,因为在药物控制了症状以后,还需要长期吃药,以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少部分人即使正规治疗了,还是会复发。
所以,精神分裂症是能够治好的,但是需要较长时间维持治疗,预防复发,这个时间可能是几年。精神分裂症通过治疗手段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但还是有可能会复发,这与患者后续的病情管理相关。
根据以往资料,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1/3能够临床治愈,但是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也是很高的。精神分裂症的治愈标准有两条: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和自知力完全恢复。当患者符合这两个条件时,可以认为精神分裂症已经痊愈。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通常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后仍然无法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加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刺激,导致复发率居高不下。
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该积极配合治疗,在症状消失后,家属及社会也不应该歧视此类患者,减少外界对患者的刺激,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的可能,最终达到终生不复发的效果。一旦得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首先想到的就是“病能治好吗?”。在早期治疗取得效果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以后还会再发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就像之前已经讲到的,精神分裂症是能根治好的,一般而言,有六成以上的住院患者都能获得临床治愈。但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治愈只是患者的症状消失、自知力得到恢复,并不是说病就完全好了。临床治愈后,还需要巩固治疗和康复治疗,患者才能真正恢复到原先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其次,精神分裂症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疾病。事实上,防治一直以来都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重视预防复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精神分裂症目前还难以“治疗”,但是患者和家属也不能因此悲观、消极、歧视,就算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的躯体疾病,基本上也需要终身治疗以能保证病情稳定,对于精神分裂症也一样,如果抱着“一次性彻底治好”或者“一辈子不再发作”的心态,势必影响情绪,就会对医生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的,从而不信任或不配合医生治疗,最终影响康复。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在全世界影响着超过2000万人。因疾病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行为都表现出异常,大部分患者会生活在幻想中,较为容易出现自杀自伤以及伤人损物的现象,导致社会排斥,并影响他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不仅如此,待患者清醒后也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罪恶感,出现严重的自卑情绪与社交退缩。
目前,药物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有至少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会基本缓解,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一生中会周期性地经历症状恶化和缓解,还有一部分患者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恶化。药物治疗不尽人意,手术是药物治疗无效后的最佳补充治疗手段。但是传统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基本都是药物或住院治疗为主的内科医院,他们缺乏对应的功能神经外科医师团队和对应的科室。再者开展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才可以。还有就是部分人认为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仍然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实际上在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就已经允许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
因此,面对难治性精神疾病,我们一定要客观、理性的去看待和治疗,切记不可盲目的排斥或拒绝治疗,否则对患者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清,所有的治疗均是对症治疗,手术和药物治疗互为补充手段。手术使精神分裂症从药物难治变成了药物可治同时也提高了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和有效性,即术前不愿意服药,术后愿意服药,术前服药效果差,而术后服药效果显著另外也提高了对药物的敏感性,即减低了服药剂量。但要注意的是,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少量药物治疗。术后的1年内,脑功能尚处于恢复调整期,这个时期很关键,家属要和医生保持联系,共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至理想状态,包括心理调整,认知的恢复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