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有“爸妈”称呼的是在三国时期一本叫做《广雅》的书籍中,书中这样记载“爸,父也,妈,母也”这应该是最早出现爸爸这个词的记载了。
在我国的历史中,通常将爸爸书面上称之为父亲,妈妈称之为母亲,在中华文化中还有一个称呼叫做“爷”,现在爷是称作祖父的,但是在我国古代爷是被称作父亲的在《兵车行》中就有一句这样记载“爷娘妻子走相送”这里爷的意思就是父亲的意思,在北方还保留着爷俩这样的称呼。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民族大融合,汉朝开始就有许多西域的民族向南方迁移,三国时期曹操将匈奴化为五部,将匈奴人与汉人融合在一起混住,汉化他们,经过二三百年的时间将这些匈奴人全部汉化,爸爸这个词也有可能是当时少数名族的语言。
到了宋代时期“爷”这个词开始转变了,爷爷这个称呼出现了才指向称呼为祖父,而到了清朝时期父亲这个称呼还是十分拗口,不口语化于是有一个叫王念孙的人像将父亲的这个称呼变得口语化,于是爹这个称呼便出现了,但是现在古装影视作品中将父亲都叫做爹,于是爹这个词就变成了古代专有名词。
但是爸爸这个称呼的转变其实在清朝一千就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蒙古语当中,在蒙古语当中就有“爸爸”这两个字发音,并且元朝统治中原也有十几年的时间,而现在湖北,西北和安徽等一些地方还叫父亲为“达达”与爸爸有着谐音上的相似。
由此可见在我国历史上从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爸爸这样的称呼。
该词起源甚早,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的《广雅》中《释亲》篇已有云:“爸,父也。”
口语中,爸爸的称呼繁多,包括父亲、爸、爸爸、爸比、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哋、爹爹(来自英语“Dadd也把父亲称为y”的粤语发音)、爷、老子、老窦(源于“三字经”中的窦燕山,常误写为老豆,粤语)、老头、达达、多桑;
还有四川重庆一些地方及周边地区称父亲为老汉(儿)等等。
扩展资料:
《广雅》成书於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其书依《尔雅》体例,补所未备,集百家之训诂,采八方之殊语,详录品核,以著於篇。
令核其书,自易、书、诗、三礼、三传经师之训,论语、孟子、淮南、法言之注、楚辞、汉赋之解,谶之记,含颉、训纂、滂喜、方言、说文之说,靡不兼载,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悉萃於是。一向认为是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
释亲以下的16篇解释百科名词。其中释亲解释亲属称谓以及人的形体的名称。释宫解释的是关于房舍建筑方面的词汇。释器除了解释器用,还解释了一些有关骨骼、肌肤、脏腑、饮食等方面的词语。释乐解释的是音乐的名称、乐器的名称、形制和礼乐的制度。例如:
翁、公、叟、爸、?(zhē),父也。(释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雅 (百科词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