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茶的制造非常讲究茶菁原料品质,茶园必须特别注意肥培管理,每年仅利用春茶制作,且在茶芽生长期间,必须搭设棚架,利用稻举遮盖,降低日照使茶芽叶绿素含量增加,茶叶呈现浓绿色,儿茶素类(苦涩味成份)含量降低,安基酸(甘味成份)含量增加,提高茶叶的甘味;遮盖方式为;在茶芽展开1~2叶时遮光率60%~70%,经7~10天茶芽展至3叶时加厚稻槁的厚度,使遮光率达到95%~98%,从遮盖开始,约三星期即可采摘茶芽供制碾茶。
一般蒸青绿茶(煎茶、玉露茶)之制造过程为: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乾燥,花费许多时间在揉捻形成的过程;而碾茶的制造仅有蒸青及乾燥两个步骤,但蒸青后乾燥前必须将蒸青叶以冷风吹散冷却去除表面水份,再进行乾燥。乾燥机(室)的构造亦有其特殊要求,一般长10~15公尺,宽1.5~2公尺,高2.5~4.5公尺,隔为二层,下层初乾,中央温度为摄氏130~150度,出口温度为摄氏90~100度;上层再乾,中央温度为摄氏90~110度,出口温度为摄氏80~100度。由乾燥机(室)乾燥出来的碾茶,其叶部含水量约10%(极易压碎)梗部含水量50%~55%(尚有韧性不易折断)经过梗叶分离机可轻易的将梗、叶分离,筛出之碎叶,再以一般乾燥机以约摄氏60度之热风乾燥10分钟,即为粗制碾茶;粗制碾茶经风选机去除黄片,再经切断机切成0.3~0.5公分之碎片即为碾茶。碾茶以石磨超微粉碎即为抹茶,平均粒径为3 μ(微米),一般细菌的大小为 1μ,可见抹茶是超微的粉状物,可悬浮在热水中,不沈淀,因此可供抹茶道以茶筅点茶,呈现鲜绿的茶汤,久置亦无水痕(无沈淀现象)。
抹茶:制作抹茶从栽培到采摘都非常讲究,茶园必须特别注意管理,每年仅利用春茶制作,5月中旬采摘前20天,就要在茶树上面搭棚遮荫,所采茶菁用蒸菁风冷干燥,做成原叶『碾茶』,碾茶再精制拔茎,分级制成所谓「薄叶」a薄叶再以石磨用每分钟60转的速度,在摄氏19度的恒温中,缓缓磨出翠绿色的粉末,这些粉末就是抹茶〈每一石臼一天最多磨出一公斤〉。抹茶平均粒径为3 微米,是超微的粉状物,可悬浮在热水中,不沈淀,因此可供抹茶道以茶筅点茶,呈现鲜绿的茶汤,久置亦无沈淀现象。粉茶:粉茶或称茶粉是利用粉碎机将传统茶叶〈市售多以绿茶制成绿茶粉〉研磨成粉末,其平均粒径最细只达50~40微米,是抹茶平均粒径的13~16倍大。台湾茶改场亦已利用国产研磨机具,开发利用旋风分离研磨技术制造粉茶,其粒度大小约80目~200目。粉茶无法悬浮在热水,久置即产生沈淀;此即为抹茶与粉茶最大差异处。
抹茶缘起及应用: 唐宋时浙江余杭径山寺盛行围座品茶研讨佛经名称『茶宴』,所用茶叶即采用─蒸碾焙干研末的─抹茶。当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习取中国文化,佛教高僧荣西禅师到径山寺研究佛学,回国后将径山寺『茶宴』和『抹茶』制法传至日本,启发日本『茶道』文化。
抹茶其实跟“绿茶粉”还是有区别的,抹茶可以算是高档的绿茶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绿茶粉都可以被叫做抹茶。因此绿茶粉的范围其实更广,只要是绿茶磨成的粉末都可以叫做绿茶粉,但是抹茶对于原材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不是所有的绿茶都能够有资格变成抹茶。
一般要制作成为抹茶的茶叶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只有五月份的茶叶嫩芽才可以制作成为抹茶,因此抹茶的年产量是并不大的。而且在挑选茶叶嫩芽的时候,对于叶片的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还需要控制茶叶中的叶绿素以及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这样才能保证出产的抹茶粉口感是最佳的状态。
抹茶粉跟茶叶的口感相差很大,主要还是由于制作工艺不同以及饮用方式不同造成的,茶叶一般用开水冲泡就可以喝了,会让茶叶中的可溶于水的物质释放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杯茶水。但是抹茶经过非常精密的碾磨,已经成为了粉末状,然后用水冲泡,就可以得到一杯抹茶。
抹茶可以溶于水的物质会跟丰富,因此不管是香味、浓度还是口感方面,都要比茶叶更加浓郁。而且抹茶一般都需要用石磨人工慢慢的碾磨,非常的细腻,因此在碾磨的过程中会把茶叶的香味全部释放出来,还会带有一种淡淡的海苔味道。因此抹茶除了直接饮用以外,其实也会经常用来制作甜品。
抹茶粉微微的苦味和回甘,搭配甜品,可以起到很好的中和作用,不会觉得那么甜腻,反而多了一份清爽的感觉,因此抹茶甜品也受到很多女孩子的喜欢。总的来说,抹茶就是精品,但是绿茶粉就是通货,两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经过了精心挑选,另外一个并没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