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至2004年辽宁省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联合,用桦木栽培,首先对桑黄的子实体培养技术进行了试验,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造成产量低,形成的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刘利等人采用新鲜杨树木段栽培,两年的时间只收获了少量桑黄。长白山科学研究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31完成的林业科技成果“长白山野生桑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被授予首届长白山林业科技创新三等奖。2016年至今,吉林延边长白山及周边林场已成为国内主要人工桑黄种植基地。
2006年--2015年,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雷萍带领团队在秦岭大山中发现了桑黄,团队在桑黄菌种鉴定、生物学特性、菌丝体深层发酵、人工驯化栽培、有效成分分析、安全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等方面陆续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研究所位于杨凌示范区大寨乡的栽培基地大棚里的5000个桑黄菌袋上陆续长出了金黄色的月牙形子实体,经对人工培育的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其属于无毒级,标志着规模化人工栽培桑黄成套技术取得全面成功。
浙江工大2006年开始开展桑黄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研究;2012年,杭州市农科院在淳安千岛湖发现了正宗野生桑黄,开启桑黄研发热潮。2013年,淳安县与省农科院等单位首次利用桑枝人工栽培成功。
2017年,江苏省食用菌产业成果正式对外发布,桑黄人工栽培技术获得突破,声称黄酮,多糖,三萜优于其它同类产品。
我国科研者们几乎都花费了10年时间才摸清桑黄的种类、分布及确定桑树上生长的桑黄效果最佳,才把桑黄人工栽培从实验室搬入了大棚,实现了桑黄产业化。国内桑黄的栽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椴木栽植,选取杨树、桑树等木段消毒、接种、发菌,最后到出菇,生长周期长,有效成分相对稳定;另一种是人工袋料栽培,配方以木屑为主,生长周期短,颜色嫩黄,有黏菌病害,有效成分没有椴木为培养基的桑黄子实体稳定。此外,人工桑黄菌种还可能受到绿霉菌侵害导致绝收。
伴随着桑黄人工栽培科研成果产生,农户种植桑黄能致富的广告宣传接踵而至,但由于桑黄菌种成本高(一个菌包300元左右),虽然可能高回报却也是高风险的项目,一旦绝收(个人掌握种植技术难),之前的全部投入都只能打水漂。因此,实现桑黄人工种植通常以公司加专业技术人员投入为主。此外,目前人工栽培桑黄以杨树桑黄为主。研究表明人工桑黄多糖含量高于野生桑黄,而总三萜和总黄酮含量远低于野生桑黄,选用桑树上的桑黄分离菌种的人工栽培尚未实现量产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