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期 :首例LASIK(简称IK,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手术于1997在我国成功开展,LASIK手术是在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手术避免了PRK手术后的角膜上皮过度增生和角膜雾状混浊现象,以其适应范围更广、效果更加稳定而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青睐。
提升期 :LASEK(简称E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是针对不能通过LASIK手术进行矫治的较薄角膜、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的一种全新新激光治疗近视手术,手术后对于超高度数的患者可以解决像差、眩光问题,安全性也提高了。LASEK是解决高度和超高度近视、角膜厚度不足患者有效的屈光手术方法,术后屈光度波动极少、屈光回退最少。
关于近视手术起源的详细信息可以咨询一下希玛眼科医院,北京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简称:希玛眼科)是京港医疗合作眼科专科医院,由眼科医生林顺潮创办,隶属于希玛国际眼科医疗集团旗下。2018年1月15日,集团正式在中国香港上市,股票代码为:03309.HK。希玛眼科医院以“坚持国际标准、坚定医者初心、坚守希玛品质”为理念,以一切为患者为中心,强化医疗质量标准,强调服务质量。
近视眼镜的发明,据说最早可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认真讲,近代眼镜的改进,得归功于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此人身患近视和远视,所以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给自己使用。随后在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则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而在中国,明朝中后期便有眼镜的出现,有人猜测是从西方意大利传来的,但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土产。万历年间一本书记载:“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而用一件神异之物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具体来讲,就是两个镜片,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其实也就是早期的眼镜。
而稍后的崇祯年代,便有苏州人把镜片磨成凸凹透镜,以适应眼屈光的需要,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技术,磨制出镜片。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验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此人便是《镜史》作者孙云球。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
而在之前,文人若是因为看书过度,患了近视眼,那该怎么办呢?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据说就是个近视眼,”素有眼疾,不能远视”。大文豪欧阳修也不能幸免,后人说“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
在清代则有“铁齿铜牙”的纪晓岚,据清史家邓之诚记述,其“貌寝短视”,怪不得一直追不上杜晓月。
那么怎么办呢?有病就得治啊,古代也有医生!譬如明朝的中医,就找出了近视眼的病因,是:“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所以治近视就得补点阳气,具体如通过针灸刺相关穴位调节视力,再开具清肝明目的药让患者服下,明朝中医认为这样,便能治疗近视。
01古人很少近视,更多是老了之后老花眼。如果真近视了,一般来说,有针灸和中药治疗,还有人请道士巫师什么的。明代开始,眼镜逐渐传入中国,不过只是有钱人用的东西,一直到清代中期,才普及了些,这之后,就是眼镜的世界了。
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即便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而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
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近视眼,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来。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诗中说道:“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64个字的一首打油诗,将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若真近视了,一般来说,有针灸和中药治疗,还有人请道士巫师什么的。不过有好转的极少,大多数只能忍着,看书的时候拿近点。明代开始,眼镜逐渐传入中国,不过只是有钱人的东西,一直到清代中期,才普及了些,这之后,就是眼镜的世界了。
据资料介绍,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据说这项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以免受频繁换两副眼镜的折磨。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尽管眼镜发明谁为先至今仍是个谜,但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国早期眼镜的图像及实物资料存世不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一老者戴着眼镜。清乾隆年间,我国已能生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庆年,眼镜普及,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镜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史料笔记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中有记载。自13世纪人类发明镜片以来,一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镜片,1937年法国发明了一种叫压克力的塑料眼镜片,虽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国依祖路公司一位工程师从制作飞机座舱的材料中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树脂镜片,自此以后,这种镜片便成为世界镜片王国的至尊,一直沿用到今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