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由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与人的特异性过敏体质相关,仅见于少数人。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本病有增多的趋势,其预防要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高度重视。药物过敏一般发生于多次接触同一种药物后,首次发病具有潜伏期,再次发病则可即刻发生。它的发生由于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致。这种反应总得来说都是对人体不利的。药物过敏一般应具有较典型的过敏性症状或体征。属于Ⅰ型过敏者往往有皮疹、皮痒、喷嚏、流涕、哮喘发作,甚至全身水肿,血压下降、休克等。属于Ⅱ型者常有贫血、出血、紫癜等。属于Ⅲ型者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肾脏损害等。属于Ⅳ者常有湿疹、固定的疱疹,周界清楚的皮肤色素沉着等。目前药物过敏的评估和确药物过敏的治疗原则是,首先停用致敏药物或强烈怀疑的致敏药物,其次是对症治疗。
药物经口服、注射、灌肠其他或途径进入机体,引起一种特殊的全身性反应,有的在皮肤表现有各种皮疹,叫做药物性皮炎或药疹;有的仅表现为内脏损害;也有的除皮疹外还合并有内脏损害。本文只讨论部分典型的药疹和少数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1.过敏性药疹
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皮疹表现及转归等,至少可分为10多个亚型,如固定性红斑药疹、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荨麻疹及血管水肿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结节红斑型药疹、紫癜型药疹、湿疹样型药疹、痤疮样药疹、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及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多种类型。它们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点:①有一定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样药物,常在24小时,平均7~8小时内即可发病。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②多数起病突然,或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驱症状;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照例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④常伴轻重不一的全身性反应,轻者可不明显,重者可头痛、寒战、高热等;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过一月;⑥除在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预后较差外,余均较好。以下分别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1)荨麻疹及血管水肿型药疹 此类药疹比较常见。其皮疹特点是发生大小不等的风团,持续时间较长。自觉瘙痒,可伴刺痛、触痛。可伴有风团周围局部水肿。皮疹可作为惟一的症状出现,亦可作为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时的一个症状。
(2)固定性红斑(固定疹)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占药疹的22%~44%。常见的致病药物为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占首位)、四环素类、解热镇痛药及镇静药,水肿性斑片,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者斑上有一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一至数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常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常因摩擦引起糜烂。如复发,通常仍在原处发作,与前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且常较前一次扩大、增多。皮损局部可伴瘙痒,皮损广泛者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紫褐色色素斑,多年不退尽,具有诊断价值。少数不带紫色的水肿性红斑,则消退快,且可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发多形红斑样药疹、荨麻疹样药疹或麻疹样红斑。
(3)猩红热样或麻疹样药疹 皮疹发生突然,或可伴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全身不适等。皮疹开始为弥漫性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红色斑丘疹,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小时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呈水肿性、鲜红色,压之可退色。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而无猩红热的其他表现。皮疹发展至高潮后,红肿渐消,继以大片脱屑,体温正常之后鳞屑即逐渐变薄变细变少,似糠秕状,皮肤恢复正常,全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若皮疹象麻疹,则称玫瑰糠疹形药疹,有时上述两种皮疹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表现。
(4)重症多形红斑药疹 此系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黏膜损害,有明显糜烂、渗出、疼痛,常伴寒战、高热,亦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及肾脏损害。眼损害可导致失明。罹患该型药疹者儿童多见。
(5)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药疹 其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以渗液、结痂,继而大片叶状鳞屑剥脱。渗液有臭味。粘膜亦可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疹可在开始时就全身发生,或在上述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肝大、黄疸等。是药疹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在未用皮质类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于引起此型药疹的用药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故可能在变应性反应基础上合并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本症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20日左右;病程长,一般至少在一个月。
整个病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①前驱期:表现为短暂性皮疹,如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伴发热,此为警告症状,若此时即停药可能避免发病。②发疹期:可缓慢地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以后皮疹或快或慢地波及全身。在皮疹发作处于高潮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显著,常有溢液结痂,伴畏寒与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肾、心等内脏损害。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一般在15×109~20×109/L之间。③剥脱期:这是本症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红肿开始消退,继而呈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晨可布满床单,并且反复脱落,持续可达1至数月之久。头发、指(趾)甲亦常同时脱落。④恢复期:鱼鳞状脱屑变或糠秕状,继而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应用皮质类固醇后,病程可以显著缩短,预后亦大大改观。
(6)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临床上比较少见,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起病急,皮疹于2~3日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大片。严重者黏膜同时累及,可谓体无完肤。斑上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形成很多平行的3~250px长的皱褶,可以从一处推动到另一处。表皮极细薄,稍擦即破,显示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热。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道、肝、肾、心、脑等脏器。病程有一定自限性,皮疹常于2~4周后开始消退。如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某些重要脏器的严重受累,或因处理不当可于2周左右死亡。
药物过敏也叫药物变态反应,是因用药引起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类不正常的免疫反应。 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对致病原的抵抗。我们常说的"增强免疫力",指的就是提高身体对致病微生物和体内异常反应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防止传染病,维持身体情况稳定,并监视体内发生的异常情况(如癌变)和体外入侵的异体物质(如微生物和其它异体蛋白质),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 所以,正常的免疫反应对于维持生命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当正常的免疫能力受到严重损害时(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生命就将不能维持。免疫反应的异常,无论是过强或过弱,对身体都是不利的,会引起一系列的病变;由药物引起的这种情况就是药物过敏。药物过敏的原因
药物过敏的发生有两个必要因素:过敏体质和与药物的接触,两者缺一不可。过敏体质是遗传决定的,目前还没有办法改变它。具有遗传过敏体质的人约占人口的1/3或更多,这些人容易发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等;另一个因素是暴露于致敏药物。并不是所有药物都能引起过敏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称为致敏药物。 所以,药物过敏只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人,并且必须因用药引起。
药物过敏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药物过敏是人类认识最早的一类过敏反应。 欧洲中世纪时肆虐的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曾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甚至毁灭城镇,令人谈虎色变。 当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用幸存者的恢复期血清进行注射。 当大量的患者从这种治疗中获益时,却有小部分人因注射这种血清而发生了严重的反应甚至导致死亡。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过敏反应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导致一门新的学科----变态反应学----的形成。
药物过敏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中毒,药物过敏,药物耐受不良,药物间相互反应等多种情况。人们过去最熟悉的是药物中毒。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说药物都有两重性,既有治疗的有利方面,又有不利的毒性反应方面。 在药物治疗的初期,所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物质。这类药物的治疗效用一般较差, 毒性也大。药物的毒性作用一般是与剂量平行的。剂量越大,毒性反应也大,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提高治疗效应而增大剂量时,药物的毒性也相应增加。所以,在药物治疗的早期,中毒经常发生。随着制药事业的发展,高效而低毒性的合成药物逐渐取代了天然药物,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许多合成药物具有较强的致敏性,导致药物过敏的发生率增加。 药物过敏已成为当今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
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属于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而在不少情况下,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综合。
1. 药物热 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 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它的特征如下:
* 如果是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经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因为发生的快,容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而首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由于间隔时间长,患者往往不认为与前次用药有关,或者根本想不起用药史,这就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C,甚至40。C以上。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
* 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2. 药物疹 药物过敏常可引起皮疹,称为药物疹。 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 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 有一类固定性药疹,其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初起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黑褐色,很难消退,或甚至终生不退。 引起这类皮疹的药物主要有酚酞(通便药),巴比土类(镇静药),磺胺药,重金属盐(如铋剂,锑剂),砷剂等。 但多数药物疹的形态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药物疹的形态来确定致敏药物。
3. 血清病样反应 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10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 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
因注射异种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常为自限性。随着体内血清水平的下降,通常在3~5天后急性症状消失,其它症状随后也逐渐缓解。
由于化学治疗剂和抗生素的问世,现在需要应用血清制剂治疗的病已限于有数的几种。但是非血清类制剂也可通过类似的机制引起这些临床表现, 特别是合成药物。因此也把这类病称为血清病或血清病样反应。
4. 其它系统性损害 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呼吸系症状(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黄疸,胆汁郁滞,肝坏死等);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损害(偏头痛,癫痫,脑炎等)。
药物过敏的治疗
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敏是因为患者体内TH2(2型T细胞)活性过高从而产生过多的IgE抗体就形成过敏体质。而康敏元益生菌冲剂就受到很多过敏患者的关注,它的独特的专利抗过敏益生菌活菌可以有效减少血清中特异性Ig E抗体的生成,缓解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并可以促进机体自身γ干扰素的分泌量降低过敏反应的复发率,使TH2(2型T细胞)的活性下降,从而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抗过敏益生菌康敏元完美的解决了过敏性疾病反复发作的难题,与其他的治疗方法相比,首先它的操作非常简单,随时都可以使用,具有普遍性;其次它不会像其他药物需经肝肾代谢,从而避免了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再是同脱敏治疗相比,没有风险,对患者身心也没有任何性质的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