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有的人从不发疹,只在晚期出现梅毒的内脏症状。有的可以在各期发疹,但往往未被发现或不被重视。有的仅在某期发疹,随后自消。有的可终生潜隐或中途自愈、治愈。
二、一期梅毒疹又叫硬下疳,常单个发生于隐私之处,不痛不痒,常不被患者重视或羞于示人。若发生于包皮内侧、阴唇、阴道、肛门等处,更难被发现。
三、二期梅毒疹常发生于硬下疳自行消失数周或数月之后,全身泛发、不痛不痒、皮疹多样,使人难以与硬下疳相联系。病变部位表面有大量螺旋体,有传染性,可自行消失或反复发作、间隔不定。
四、三期梅毒疹又叫树胶肿,表现为不痛不痒的局部肿块,表面逐渐发红、溃破,传染性不大,在半年内结疤自愈。
梅毒病程长,因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和滥用,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传统的治疗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病情反复发作,导致病情更加难治。
梅毒是一种经典性性病。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带入我国的,古代称花柳病、杨梅疮、霉疮、秽疮等。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一带,当时称“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建国以后,梅毒在我国曾一度被消灭,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梅毒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早在中国古代,医家们对梅毒的发生、发展及诊治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为梅毒的治疗作出了贡献。青霉素的问世,使梅毒的治疗有了特效药。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选用适合的中草药配合治疗,对缓解病情,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痊愈会起到辅助作用。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有效治疗梅毒的中药方:
【气郁痰结型】:淫秽疫毒循肝经下注并凝集于阴器,气血壅阻,痰瘀互结成横痃。主症为腹股沟一侧或两侧淋巴结肿大,坚硬不痛,微热不红,胸闷不舒,口苦,舌红,脉数。多见于第一期梅毒。
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方用犀黄丸加减:牛黄0.3g,麝香0.1g,乳香、没药各9g.银花、土茯苓各10g, 皂角刺、山甲各10g。
【正虚邪陷型】:淫秽疫毒蕴结,横痃溃破,日久气血受损,正虚无力托邪外达。主症为腹股沟一侧或两侧肿大的淋巴结溃破,口大日久不敛,时有臭脓,面色黄而少华,神疲乏力,舌质谈,苦薄白,脉虚细,见于一期梅毒淋巴结肿大合并感染。
治宜益气养血,扶正托邪,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熟地、黄芪、金银花、土茯苓各15g,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芷、白术、桔梗、 皂角刺各10g,甘草5g。
【肝经湿热型】:淫秽疫毒之邪并湿热外感,浸淫肝经,下注阴器,气机阻滞,湿热疫毒之邪凝聚,发为疳疮(硬下疳)、横痃。主症为外生殖器及肛门等处皮疹粟起或硬块,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坚硬,胁肋胀痛,纳呆,厌食油腻,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泄肝经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木通、车前子、生地、土茯苓各15g,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当归各10g,甘草5g。
【湿热蕴结型】:淫秽疫毒并湿热外感.邪郁于里,气机受阻,邪郁肌肤发为杨梅疮。见于二期梅毒疹。主症为胸、腹、腰、四肢屈侧、颜面、颈等处先后出现红中透白的杨梅疹、杨梅痘或杨梅斑,腹胀纳差,便溏,渴不欲饮,苔白腻,脉儒或滑。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土茯苓合剂:土茯苓、金银花各15g,威灵仙、白鲜皮各10g,苍耳子、生甘草各5g。
【风热壅盛型】:病程日久,卫外失固,风邪趁势而入,风热相搏,以致热壅于里,风热疫毒郁于肌肤发为杨梅疮。见于二期梅毒疹。主症为胸、腰、腹、四肢屈侧、颜面、颈部等处出现鲜红皮疹或斑块,伴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苔黄干燥,脉数。
治宜解表通里,清热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荆齐、麻黄、大黄、芒硝、黄芩、连翘、山栀、当归、川芎、白芍、白术、桔梗各10g,滑石、石膏各15g,甘草5g。
【气血两虚型】:杨梅结毒溃破,大泄脓血,气血受损。见于三期梅毒。主症为结毒溃疡面肉芽苍白,脓水清稀,久而不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虚细。
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熟地、茯苓、当归各15g,白芍、川穹、生姜、大枣各10g,人参、甘草各5g。
【风毒蕴结型】:疫毒内蕴日久,沉于骨髓,自里外发,并风邪郁于肌肤,随处结为杨梅结毒。见于三期梅毒。主症为筋骨疼痛,日轻夜重,随处结肿,溃前其色暗红,溃后黄水泛滥而腐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祛风清热解毒。方用搜风解毒汤加减:土茯苓、薏苡仁、木通各15g,银花、 防风、木瓜、白鲜皮、皂角刺、当归各 10g,人参、甘草各5g。
【脾虚湿困型】:素体脾虚湿盛,淫秽疫毒久羁,自里外发而为杨梅结毒。见于第三期梅毒。主症为毒肿小如豌豆,大及胡桃,其色褐,无压痛,溃后难以敛口,疮口凹陷,边界整齐,腐肉败臭,筋骨疼痛,胸闷不饥,食少便溏,肢体困倦,苔黄,脉儒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