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是痈疽等化脓性感染之局部肿胀形似疔盖状者,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等。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脚坚硬如钉,故名疔疮。
多发于颜面、四肢以及躯干部位。证见发病急,变化迅速,初起者形如粟米状,形虽小而质坚硬,根基深在,继则焮热红肿,肿势速增而疼痛转剧,待脓溃疔根出者,始可肿消痛减而渐愈。若处理迟延不当,或失治误治,致热毒更甚者,易成走黄之险证。治宜早而迅捷.
拼音[dīng chuāng]
释义:疔疮 病名。又名疵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出处:恶疮,常生于表皮内毛囊汗腺等处。初起形似粟粒,肿硬疼痛,重则可致命。金瓶梅.第二十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个毛孔儿里生下一个疔疮!」
延展:疔疮为病名。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泛指多种疮疡。古无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疡医准绳》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疱,此疔毒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