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症状:先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一般肠胃道症状,同时伴有上腹部或脐周围的隐痛。不久,肠胃道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腹痛逐渐向下腹转移,以后腹痛就一直固定在那个地方。
急性阑尾炎病人体温一般不高,但当炎症发展扩散时,体温亦可升高。大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增加到10,000―20,000(正常人在6,000-7,000之间),中性白细胞的比例也会超过80%以上。这都表示人体内有炎症存在。
痛压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主要的依据。
当你用手轻轻的按在病人右下腹的某一上点时,病人会告诉你腹痛的厉害,这就叫做“压痛”。阑尾点是压痛最多见的部位。
大约70%-80%的急性阑尾炎病人,都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和明显的压痛。
当阑尾化脓坏死时,压痛范围扩大,并且出现腹肌紧张(腹肌变得强直起来)、反跳痛(当摸病变腹壁的手压下去后突然抬起时,疼痛突然加剧)。
如有阑尾脓肿形成可触到痛性包块,腹膜炎时包块触痛更明显,在足部阑尾穴处(足三里穴下约二寸处)常可出现压痛点。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的“肠痈”,认为多由饮食不节,或饭后急暴奔跃,或寒温失调,以致影响肠胃运化,引起湿热积滞,肠府壅热,气血瘀阻而成。
中医治疗可分“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三种类型 :
1、 瘀滞型 :发热不明显,右下腹有压痛或轻度反跳痛,腹肌紧张不明显,白细胞总 数在10,000左右。
处方:生大黄10-15克,丹皮10克,红藤30克,厚朴10克,败酱草30克,川楝子10克,桃仁10克。水煎服。
2、 湿热型:发热,厌食,右下腹压痛明显,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体温在38℃以上,白细胞总数在10,000-15,000。口干 渴,尿黄,头昏重,胸闷,舌苔黄腻,脉数。
处方:生大黄15克,丹皮10克。红藤30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30克,银花30克,苡仁30克。水煎服。
3、 热毒型:高烧,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干渴,右下腹压痛显著,反跳痛及腹肌紧张都很明显,大便秘结,尿赤,舌红,苔黄燥,白细胞总数在15,000以上。
处方:生大黄15克,丹皮12克,红藤30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30克,厚朴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苡仁3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12克。水煎服。
中药对阑尾炎的作用是:抗菌,促进肠蠕动以利解除阑尾梗阻,排空潴留物,改善阑尾壁的血液循环。
急性阑尾炎也可用复方大蒜糊外敷治疗:芒硝30克、熟大黄30克、大蒜120克。先将大蒜去皮捣烂,加入芒硝,共捣烂如泥,敷腹部最痛处。一般敷2小时去药。再将熟大黄研粉,用醋调成糊状,敷6小时,此为一个疗程。必要时隔数小时后可重复使用。 敷药的局部要先用凡士林纱布保护皮肤,以免起泡。
针灸治疗是以足三里(膝眼下三寸)及阑尾穴(足三里穴下二寸)为主,一般认为留针时间长,经常加强捻转,则效果比较好。现已正明针剌有增强阑尾蠕动和加强身体防御能力的作用。
中药、针炙对绝大多数单纯性阑尾炎均有显著疗效,一般在24小时内腹痛就可以减轻或消失,白细胞计数下降,体温恢复正常。缺点是复发率较高,复发时再用针炙或中药治疗,仍然有效。
在用针炙、中药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万一出现腹痛加重,疼痛范围或肿块不断加大,压痛与腹肌紧张加重,体温上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等现象,表示病情加重,应将病人送往有条件的医院作手术治疗。
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发病初期除低热、乏力外,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急性阑尾炎若不早期治疗,可以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并发限局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有1%以下的死亡率,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的死亡率为5~10%。急性阑尾炎经非手术治疗或治愈后,可以遗留阑尾壁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管腔狭窄及周围粘连,这称为慢性阑尾炎,易导致再次急性发作。发作掸梗侧妓乇幻岔潍唱璃次数越多,慢性炎症的损害也越严重,可以反复急性发作,在未发作时没有症状或偶有轻度右下腹疼痛,所以也称为慢性复发性阑尾炎。若病人从无急性阑尾炎病史,而主诉慢性右下腹痛,不宜轻易诊断为慢性阑尾炎而切除阑尾,应注意排除其他回盲部疾病,如肿瘤、结核、非特异性盲肠炎、克罗恩氏病及移动性盲肠症等,也应排除精神神经因素,否则切除阑尾会遇到困难,即或无其他病变也不一定能消除症状。
阑尾炎是腹部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阑尾炎病人能及时就医,获得良好治疗。但是,有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处理不当,则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到目前为止,急性阑尾炎仍有0.1%-0.5%的死亡率。阑尾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20-30岁为发病高峰。
典型阑尾炎有下列一些症状:
l.右下腹疼痛
2.恶心、呕吐
3.便秘或腹泻
4.低烧
5.食欲不振和腹胀等。
一、症状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急,开始即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多有弛张性高热,可达39~40℃,有时并发寒战,脉搏快,口干,食欲不振。可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患儿烦躁不安,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等败血症表现。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外伤引起的急性骨髓炎,除有严重并发症或大量软组织损伤及感染外,一般全身症状较轻,感染较局限,少有发生败血症,但应警惕并发厌氧菌感染的危险。
2.局部症状早期有局部剧烈疼痛和搏动性疼痛,肌肉有保护性痉挛,惧怕移动患肢。患儿常将肢体置于保护性姿势,以减轻疼痛。患部皮温增高,有深压痛,但早期可无明显肿胀。数日后,局部皮肤水肿、发红,为已形成骨膜下脓肿的表现。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后,压力减轻,疼痛缓解,但软组织受累的症状明显,局部红、肿、热,有压痛,并可出现波动。脓液进入骨干骨髓腔后,整个肢体剧痛肿胀,骨质因炎症而变疏松,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二:诊断
在诊断方面应解决两个问题,即疾病诊断与病因诊断。诊断宜早。因X线表现出现甚迟,所以不能以X线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对有条件者可争取行MRI检查。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凡有下列表现者均应想到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3.该处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局部分层穿刺具有诊断价值。
5.病因诊断在于获得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需反复做血培养。
6.X线表现为局部骨质稀疏、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由于骨质破坏征象多出现在发病2周以后,所以X线检查对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国外学者认为X线可显示出软组织肿胀,但至少10~14天局部骨质破坏或有骨膜反应时才可能出现。
7.骨扫描早期诊断阳性率高,可显示局部核浓染。99mTc扫描可使90%~95%的患者在病后24~48小时确诊。有人建议,对疑诊本病患者不仅应拍X线平片、行骨扫描检查,对需要手术引流(包括脊柱或骨盆感染)、病变侵袭到骨干的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者,还需要行MR检查。
应该在起病后早期作出明确诊断与进行合适治疗,以避免发展成慢性骨髓炎。据文献报道,在发病后5天内即作出诊断与进行合理治疗,可以减少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变至慢性阶段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