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意象(Body Image)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或性吸引力的感知。下面介绍一下该词:
1、简述
与社会设定的标准相比,它更强调个人如何看待自己。身体意象的概念被用于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但在这些学科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广义上来说,身体意象由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组成,包括他们的记忆、经历、假设和对自己外表的比较,以及他们对自己身高、体型和体重的总体态度——所有这些都是由流行的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
身体意象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消极的身体意象会对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消极的身体意象受到文化和媒介的影响,尤其是社交媒体,因此了解消极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和构建积极身体意象的方式,对于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身体意象的文化
在相对贫穷的文化中,瘦曾被视为营养不良、贫穷和传染病的标志,体重增加则被积极地视为健康、财富和繁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在拉丁美洲、印度、中国和菲律宾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文化中,体重增加与财富和健康有关。
1990年代,居住在太平洋岛屿的人们对大号身材持积极态度,例如在斐济,女性丰满的臀部与其生育能力相关,大号身材代表了健康和吸引力。
然而在西方工业化文明中,多年来被认为是有吸引力和健康的身材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对女性而言。苗条身材通常与幸福、成功、年轻和社会接受度联系在一起,肥胖与懒惰、缺乏意志力有关。
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体态丰满的身材,到如今时尚杂志青睐的苗条身材,可以追溯到理想身材的文化变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身体意象
身体意象(body imaging)[1]是指一个人心目中对自己身体的美学。所有时代的人类社会对人体美学寄予了很大的价值,但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可能不符合社会的标准。身体意象的概念应用在许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文化和女性主义研究。这个词虽然经常在媒体出现,但相关的学科和媒体也没有对定义达成共识。在心理学中,它往往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态度,这个概念是用来讨论各种疾病和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症、其他饮食失调、身体变形症(BDD)、身体完整认知失调(BIID)和各种中风后的状态。身体意象问题也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虚无妄想综合征(Cotard delusion)中显现出来。身体意象经常与身体图式(Body schema)混淆,后者涉及控制姿势和动作。一个人的身体意象被认为是亲身经历、个性以及各种社会和文化各种力量衍生的概念,通常透过与他人或一些文化的典范产生对自己外表的感觉,从而塑造自己的身体形象。一个人对自身外貌的认知,可与别人的认知不同。美国心理学协会在2007年的报告发现,性别化使女性对身体形象的焦虑增加。澳洲上议院常设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媒体把儿童性别化也造成身体意象的焦虑。研究得出女性较男性更担心自己的身材从而影响健康的结论,评论家指出身体意象低的人会尝试以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体,例如节食或进行整容手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