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治疗
目的是减轻脑缺血的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危险。包括积极控制现有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积极锻炼降低体重,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加强饮食调理,以及定期超声检查、动态监测病情的变化等。
二、药物治疗
属于内科治疗,主要是以下药物的使用: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降血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3、其他药物:给予能改善脑缺血的症状的药物。
三、手术治疗
颈动脉狭窄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其次是预防和减缓脑缺血的发作。标准的手术方式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CE的并发症包括围术期的脑卒中和死亡、脑神经损伤、切口血肿感染、术后高血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等,心肌梗死、低血压的发生率很低。
四、其他治疗
1、颈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血管再通技术,主要通过充盈球囊对狭窄段血管由内向外挤压,使血管壁发生断裂损伤而达到扩张目的,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处血管疾病。
2、颈动脉支架成形置入术:是针对颈动脉狭窄的一项微创治疗方案,创伤相对较少,并发症有支架变形、塌陷、移位等,发生率较低。适应证包括: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以上。
根据统计,8成中风都是缺血性脑梗塞,其中约有30%是导因于颈动脉狭窄,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关病史者,都是颈动脉狭窄症的高危险群,且男性罹病率较高;医师提醒 ,颈动脉狭窄成因是胆固醇斑块沉积,如有斑块剥落,便是造成脑部缺血引起中风的重要原因。 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可分为有症状与无症状两种;成大医院心脏内科李政翰医师说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指在近半年内曾发生过缺血性脑血管症状,且颈动脉狭窄程度愈高,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性也愈大。而暂时性脑缺血其实就是严重脑中风前兆的警讯性轻度中风;常见的临床征象包括突发性的嘴歪眼斜、言语障碍、单侧脸部或躯体麻木或无力、单眼暂时性黑蒙等,可透过血管超音波、电脑断层或核磁共振血管摄影,评估是否有颈动脉狭窄的情形。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多元,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置放术;其中,药物治疗通常用于辅助,但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血剂并无法溶解动脉内膜硬化斑块。国外研究发现,针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五年追踪,若仅以内科治疗,每年脑中风发生率约为2-3%;而对有症状性高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即使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两年内仍有20-25%的中风发生率。 因此,台湾脑中风学会颈动脉粥状硬化狭窄共识小组建议,现今以血管成型术并支架置放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来治疗颈动脉狭窄,效果最好。但对有颈动脉狭窄合并有管腔内血栓、导管或支架无法安全地到达与通过颈动脉狭窄处、严重弯曲的主动脉弓、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不适合血管摄影(如照影剂过敏)等的患者而言,就不适合接受颈动脉支架置放术了。 预防胜于治疗!李政翰医师强调,预防颈动脉狭窄及脑中风需从健康的生活型态落实,平时对于会加重动脉粥状硬化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另外,也建议高危险群,应定期接受颈动脉超音波筛检,若有疑似症状应及早至神经科接受诊治,才能有效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13708/缺血性脑中风 3成起因于颈动脉狭窄 关键字:成大医院, 心脏内科, 李政翰, 缺血性脑梗塞, 中风, 颈动脉狭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