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药物分为:OTC(非处方药)、药品、抗生素、针剂。而OTC又分为甲类和乙类。
甲类和乙类药的区别:
1、带有红底白色OTC标志的是甲类药,绿底白色OTC标志的是乙类药,这两种药都是非处方药。
2、乙类药在临床使用时间更长、安全性更高、副作用小,因此被标为绿色;甲类药在临床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安全性略低,因此用红色警示。
3、乙类非处方药除可在药店出售外,还可在超市、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安全系数更高! 当然,这些普通商业企业需经相应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方可销售乙类非处方药。甲类药虽属非处方药,也要在药师指导下使用
非处方药可不需医师的指导自行服用,特点归纳如下:
1、不需医生处方,不在医生指导监督下使用。
2、适应症是患者能自我判断的病症,药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起效快速。
3、一般能起到减轻病人不适之感,能减轻小疾病初始症状或防止其恶化,也能减轻已确诊的症状或延缓症情的发展。
4、不含有毒或成瘾成分,不易在体内蓄积,不致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5、在一般条件下储存,质量稳定。
6、不同使用对象的非处方药品规格不同,说明文字通俗易懂,可在标签、说明书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7、otc药品的特点:安全,有效,方便,经济。otc药品投放市场前,都已经过多年的临床检验,并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目前我国公布的OTC类药品化学类一共有1139种,中药类有4376种(截止到2008年4月15日),全部信息可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查询:OTC化学药品说明书范本、OTC中药说明书范本。
/iknow-pic.cdn.bcebos.com/cdbf6c81800a19d82b24b99f3efa828ba61e460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cdbf6c81800a19d82b24b99f3efa828ba61e460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dbf6c81800a19d82b24b99f3efa828ba61e4600"/>
扩展资料:
非处方药规定实施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每隔3~5年还要进行一次再评价,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确保O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药大量上市,对每一种OTC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有的处方药不太可能成为非处方药,
但经过改变剂型或减小规格剂量后也可能变成OTC,也就是说把那些性能更优良,更安全有效的非处方药增补进去,淘汰一部分过时的非处方药,如世界OTC的主要类别有以下6种:解热镇痛药、镇咳抗感冒药、消化系统药、皮肤病用药、滋补药、
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添加剂。而下列几类药物可能经转换后上市成为OTC:止喘药,口服避孕药,肌肉松弛药,心血管药(不包括钙拮抗剂)和抗感染药。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otc/107422?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OTC">百度百科-OTC
乙草胺是播后苗前除草剂,对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特效。乙草胺除草剂的要害症状主要出现在作物芽期和幼苗期,导致幼芽矮化、畸形、死亡。
乙草胺药害的六大原因:一、用药量过大。 在实际生产中,乙草胺的用量逐年加大,从开始的50%乳油111毫升/亩提高到167毫升/亩,到后来的90%乳油167毫升/亩,到现在的400~450毫升/亩。随着用药剂量的加大,药害的发生也逐渐增加。
二、对水量过小。 乙草胺每亩用药的对水量为30~45公斤,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都喜欢加大药量,而不是加大用水量。说到底还是药量过大,导致乙草胺药害出现。
三、打药时期不对。 很多种植户在玉米播种后都是等雨打药,此时玉米种子正在或已经发芽,极易出现药害。进行苗前除草最好在玉米播种后尽快喷药
四、没有因地施药。 一般土壤状况较好的地块可以药量稍大,土壤状况不好的地块可以减少一点用药量。如果土壤贫瘠的地块施药量过大,就很容易出现药害。常见的地块里一片一片的药害就是这种情况。
五、打药后降雨过多。 乙草胺施后土壤的墒情不好,而且又不降雨或者降水量很少,那除草效果一定不好。如果降水量充足,就会形成很好的封闭层,除草效果很好。如果降水量过大,就会出现药害,因为药液会随着降水下沉,导致玉米种吸收过量的除草剂,产生中毒症状。
六、产品伪劣。 正规厂家的乙草胺产品工艺先进,助剂选择好,成膜效果好,持效期也较长,而且很容易被土壤降解,对农作物没有影响,如果是假冒伪劣的产品,则非常容易出现药害。
是 乙腈 一种剧毒物质乙腈,别名,甲基氰、氰甲烷;分子式 CH3CN ;为无色液体,剧毒,有芳香味;闪点 5.56 ° C( 开杯 ),自燃点 525 ° C ,其蒸汽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为 4.4%-16% ( 体积百分比 ) ;遇明火、高热、强氧化剂有燃烧爆炸危险,与硫酸、发烟硫酸、氯磺酸盐等反应强烈;能溶于水和醇,可聚合成二聚物和三聚物.
赛科在以丙烯、氨、空气为原料直接氧化而制成丙烯腈的过程中副产乙腈.
乙腈可作丁二烯、脂肪酸萃取溶剂,酒精变性剂,有色金属浮选剂,也可作香料、医药、农药的原料.
下面是一些详细介绍:
乙腈(acetonitrile,ethanenitrile,CH3CN)亦称甲基腈(methyl cyanide),分子量41.05,熔点(-43±2)℃,沸点81.6℃,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密度0.7768g/cm3(25/4℃),带芳香气味,但久闻则可致嗅觉疲劳而不易感知其存在.易挥发,24℃时,蒸气压为11.53kPa,蒸气密度1.42g/L,在空气中的饱和浓度为9.6%(20℃,101.31kPa),饱和空气密度为1.04g/L;溶于水,亦易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等混溶,水溶液不稳定,可水解为醋酸和氨;乙腈受热则可释出HCN.
【职业接触】
乙腈系通过加热乙酰胺和冰醋酸混合液而制备,是重要的工业溶剂,主要用作有机合成(如苯乙酮、1-萘醋酸、硫胺素等)的介质,也可用作脂肪酸萃取剂、酒精变性剂等.生产过程中可因接触其液体或蒸气而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
急性职业性乙腈中毒并不少见,国内外均屡见报道.
乙腈蒸气具轻度刺激性,故在浓度较高情况下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与氰化氢相比,乙腈虽然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胸痛、疲倦、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也出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昏迷、抽搐等表现,但起病较缓,潜伏期多在4H以上;病情亦不如氰化氢剧烈严重,极少引起猝死;其脉搏心率皆减慢,呼吸亦较慢,面色多呈苍白,常引起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表现乙腈的毒性除与其在体内释出的CN-有关外,其本身及硫氰酸盐等代谢产物的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目前尚无慢性乙腈中毒临床产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乙腈中毒的诊断主要根据可靠的乙腈大剂量接触史及临床特点,共同接触者出现类似表现有明显提示作用;及时测定血浆中CN-、SCN-及乙腈含量具有提示作用,是乙腈接触的生物标志物,但不能提示有无中毒及其程度.
急性乙腈中毒需注意与工作现场同时存在的其他工业毒物中毒相鉴别,如有机溶剂、窒息性气体,并应与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昏迷等鉴别.
【治疗】
急性乙腈中毒的治疗可参见氰化氢节有关内容,但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的剂量可减半.在投用硫代硫酸钠的情况下可早期应用作用较缓的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如对氨基苯丙酮(PAPP),每次口服1片,每4H可重复使用,次日只用硫代硫酸钠维持即可;2日后硫代硫酸钠用量也可减半,5日后停药.由于乙腈本身尚有毒性作用,故在投用氰化物解毒剂的同时,尤应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注意维持心、肺、脑功能,并合理补液利尿以加速毒物排出,减轻肾脏损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