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冬春两季也可见到。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主要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和手传播,苍蝇来去于粪便、饮食之间,对散播菌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夏秋季节湿热之邪,湿热侵入肠胃,或饮食生冷不洁之物,积滞肠中,或脾胃素虚,大肠功能虚弱,使得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而入,以上因素作用于肠间使大肠功能受损,传导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方一】单味夏枯草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夏枯草60克。
【功用】清热利湿,消炎杀菌。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以大剂量夏枯草清热利湿,消炎杀菌止痢。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夏枯草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四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
【方二】马鞭龙芽草饮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马鞭草、龙芽草各900克,海蚌含珠600克,大蒜120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杀菌。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以马鞭草、龙芽草清热利湿,海蚌含珠、大蒜解毒杀菌,共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马鞭龙芽草饮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洗净,置锅内,加水10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去滓,浓缩至4400毫升,酌加食糖适量调味。
【方三】青葙草
【出处】《广东中医》
【组成】青葙全草(鲜品)150~180克、青葙全草(干品)30~60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青葙草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青葙草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4~5次服。小儿酌减。
【方四】椿根皮口服液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椿根皮1000克。
【功用】清热利湿,杀菌止痢。
【主治】细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椿根皮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椿根皮口服液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费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温水5000毫升,温浸半小时后,加热煮沸1小时,过滤,滤液贮瓶保存,残渣再加水2~3倍,煮沸40分钟,过滤后与前滤液合并,蒸发浓缩至1000毫升,再加入0.25%苯甲酸钠液适量以防腐。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极量不超过15毫升。
【方五】土大黄根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组成】土大黄根50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炎。
【主治】细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土大黄根清热利湿,活血消炎,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土大黄能使毛细血管收缩,通透性降低。它也能增加机体免疫作用,抗炎效应,抗氧化作用。
【用法】将上药洗净,加水适量,浓缩取汁500毫升,加入单糖100毫升,苯甲酸钠1克,装瓶备用。每次20毫升,每日3~4次。
【方六】全苍耳液
【出处】《河南中医》
【组成】全苍耳(鲜品,根叶茎俱全)20~30克,白糖1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消炎。
【主治】细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苍耳液清热解毒,活血消炎,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苍耳液具有抗病毒、抗过敏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方七】前胡粉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前胡粉。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用大剂量前胡粉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前胡粉具有抗炎、解热等作用。
【用法】每次6克,每日3次。
【方八】薯茛根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
【组成】薯茛根。
【功用】清热利湿,消炎杀菌。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用薯茛根清热利湿,以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薯茛根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用法】将上药切片,晒干,研粉,压片,每片0.5克。每次服4片,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方九】白头翁汤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组成】白头翁60克,炒白芍、金银花、忍冬藤各30克,泽泻、车前子各15克,川黄连、广木香、槟螂各10克。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消炎。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以白头翁、炒白芍、金银花、忍冬藤清热解毒,泽泻、车前子利湿消炎,川黄连、广木香、槟螂行气导滞,共奏止痢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头翁汤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皆有抑制作用,并能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原之滋养体和阴道滴虫。对肠黏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其所含之白头翁素尚有镇痛、镇静及抗痉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温服。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麻黄——附子;附子——肉桂;附子——细辛;附子——甘草;附子——白术;附子——熟地;附子——当归;附子——桂枝;附子——花椒;附子——茯苓; 黄连——附子 ;大黄——附子;茵陈——附子;黄芪——附子;干姜——附子。
黄连配附子的意义
一起配伍功效:
黄连为苦寒泻火解毒之要药。尤长于泻心胃实热,止湿热痢疾。附子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二药合用,辛苦相投,一寒一热,有寒热并用,阴阳相济之义。即王旭高所谓:“黄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倾刻。”
主治:1.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脘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而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2.泄泻、痢疾属寒热错杂者。
黄连配附子的方剂
1.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服法: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 附子10克 (炮,别煮取汁)。上四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切三味。
功能主治: 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2.黄连制附丸《活人心统》
组成服法:姜川连一两,煨附子七分。上为末,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以淡姜汤送下。
功能主治:气虚膈塞吞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