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认为潮热天气饮食不节制很容易影响脾胃运化,由于食物消化不及时就会积滞在胃肠道并在肠道内化生湿热,同时也会引发四个不适的表现。
1.脸色异常:脸部通常最能暴露人体的健康状况,特别是肠胃湿热的人由于肠胃吸收消化无能,而有脸色暗黄消瘦且毫无精神的表现,另外肠胃湿热之人唇部也会干燥起皮或失去血色,而鼻头则异常发红,不加以调理则消瘦发黄等症状会不断加重。
2.口干口苦:肠胃湿热常常会导致口腔有干燥和异常口渴的不适,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口气问题,通常会觉得唾液变得黏稠或者容易出现反酸和恶心症状,睡觉的时候也会有流口水的情况。
3.便秘或腹泻:肠胃湿热通常会影响食物的消化,食物长时间堆积在体内则会引发便秘的问题,另外肠胃湿热之气也会导致大便粘稠或黏在马桶壁,并且会经常性腹泻。
4.睡眠质量下降:传统中医认为肠胃不和很容易导致人们卧不安,在夜晚容易被惊醒或者有失眠多梦的问题,而白天也会有精神匮乏以及四肢无力等表现,所以一旦出现这个症状且长期无法缓解就要警惕是肠胃湿热造成的。
肠胃湿热久拖不治,五脏皆无生气
很多人认为肠胃湿热引起的腹胀腹泻以及口干口苦等不适症状并不严重,甚至将其列为一般性的肠胃疾病,其实这是对脾胃湿热错误的认知,对此原浙江中医大建伟副校长就明确地指出了:脾胃受伤则百病生。
中医角度认为脾胃有收纳以及消化、运输等作用,只有当脾胃功能正常了那么吃进肚子的食物才可以消化吸收并供给到全身,即脾胃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和生命的兴衰直接挂钩。
“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是古代医学家孙文胤提出的,如果肠胃湿气过重就会影响气血的生化并影响五脏功能,比如肺主气且肺部所需津气全赖于脾胃的强盛,而肠胃湿气较重势必会影响肺部健康并引发肺虚问题,另外建伟副校长也指出肠胃湿热之人常有胃痛腹泻等症状,情况严重且不加以控制甚至会导致肾精亏虚或促使胃癌的发生。
调理肠胃湿热,光降火就够了吗?请正确的调理肠胃
肠胃湿热的口干口苦、便秘腹泻等症状和热气上火有相似指出,但是如果要调理脾胃光降火其实作用不大,想要治好肠胃湿热症状,关键在于四点。
首先,要注重饮食的调理。大部分肠胃湿热的症状都是饮食不当造成的,这就要求肠胃湿热之人一定要严格的控制日常饮食,比如忌食腥辣肥腻以及寒凉刺激性食物,同时应该多吃红豆、苦瓜等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
其次,要积极地参加运动。肠胃湿热之人最好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通过规律的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以及微循环的速率,也可以改善肠胃的蠕动能力并纠正食欲不佳等问题。
然后,要学会情绪的调理。中医认为情志可以影响肠胃功能,而对于肠胃湿热之人来说焦虑、易怒等情绪都会加重症状,因此建议肠胃湿热之人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保持心态平和。
最后,要尝试中医的调理。肠胃湿热之人要仔细辩证病情并恰当使用中药以改善症状,同时也可以接受中医的针灸、拔罐等治疗。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又称
中焦湿热
英文名称
dampness-heatofspleenandstomach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常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
常见症状
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黄,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 听语音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有多种病因,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
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3.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临床表现 听语音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施治 听语音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临床验方 听语音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单,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
指湿热内蕴,阻滞肠道,以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大肠湿热证。【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夏秋之季,暑湿热毒之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节,进食腐败不洁之物,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湿热之邪侵犯肠道,阻碍气机,气滞不通,则腹痛腹胀;湿热侵袭肠道,气机紊乱,清浊不别,水液下趋,则暴注下迫;湿热内蕴,损伤肠络,瘀热互结,则下痢脓血;火性急迫而湿性黏滞,湿热疫毒侵犯,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阵作而欲泻,却排便不爽,肛门滞重,呈里急后重之象;肠道湿热不散,秽浊蕴结不泄,则腹泻不爽而粪质黄稠、秽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湿热蒸达于外,则身热;热邪伤津,泻下耗液,则口渴,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本证以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均属湿热为病,可见发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但前者病势略缓,除有腹胀、纳呆、呕恶、便溏等胃肠症状外,并有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肢体困重、口腻、渴不多饮,或有黄疸、肤痒等症状;后者则病势较急,病位以肠道为主,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秽臭等为突出表现。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