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的意思是: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发散风热,解除表证的治法。
治疗学术语。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发散风热,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痘疹初起等。以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症。常用药物有薄荷、荆芥、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蔓荆子等。代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
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药的药理作用:
1、发汗解热作用。
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数解表药均具有发汗解热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2、增强体表血液循环。
如桂枝、紫苏、生姜、菊花等多数解表药均能扩张周围血管,增强体表循环、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散发。表证特点之一是“恶寒”,而这种恶寒与肌肉及小动脉痉挛有关(即产热增加),解表药通过扩张痉挛之血管可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同时由于外周循环加强,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肤毛细血管。
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增生、血清渗出、形成皮疹。这可能是解表药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础。解表药除了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用于疮病之治疗外,还能通过扩张周围血管,使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用于疮用初起之治疗。
紫苏,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入药则分为苏叶、苏梗、苏子三种。紫苏子化痰的力量比较强,药性比其他两者强,可化痰散结,如三子养亲汤。平素所言紫苏是指苏叶和苏梗,在常见处方中,药师抓药时也一般是苏叶、苏梗各半。梗者中空利水,故能畅达中焦,对脾胃有好处;叶者散也,故可发散风寒。下面,我将结合功效来阐述紫苏的临床应用。风寒表证通常兼有气滞,表现为胸腕满闷、恶心,呕吐等,常配伍陈皮治疗,如中成药香苏散。
秋天燥咳患者比较多,可分凉燥和温燥两种。秋燥之小寒则表现为咳嗽、痰少、口鼻干燥等。临证治疗凉燥兼风寒表证患者时,可用杏苏散或中成药杏苏止咳露。
紫苏性温,其解表之力也比较湿和,感冒轻症患者乃至淋雨受寒,都可用苏叶、苏梗泡水饮用,效果比生姜、葱白煮水显著。苏叶温行入血,成人一次用6g入煎剂,虽不酿汗然解肌之力亦在,与荆芥相须为伍则发汗见汗。
脾胃位于中焦,若患者气机不畅,雍阻中焦则有恶心、呕吐,我常用紫苏配伍半夏、陈皮治疗。如患者总咽喉中有异物感,无疼痛,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有物阻,与情志有关,若焦躁、烦闷甚,则病情加重,常无器质性病变,中医将其称为“梅核气”,《金匮要略》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中即含有苏叶。
紫苏属于解表药,所以很多医书都不提及其止呕作用,而是将该功效概括到行气宽中的功效范畴,临证则以行气宽中的治法来止呕,如连苏饮。
须注意的是,患者若是单纯呕吐,伴大小便不通,属关格重症表现,先用鸽子汤加靡粥养胃气,再予以连苏饮治疗,则属于中医“四两拨千斤”的治疗方法,所谓“轻舟速行,船小好掉头”。自此案例后,临证治疗恶阻患者,我都先予以小量连苏饮(黄连1~2g,苏叶2~3g,也可加一点苏梗)治疗,然后再辨证论治。
苏叶也是治疗妊娠恶阻的要药之一。产后妇女体质比较虚弱,寒病较多,中医有言“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即是女性产后服用生化汤、温经汤的原因;而产前孕妇则多不怕冷,有的还伴温热表现,此时可适当使用凉药,我临床常建议患者用黄连、苏叶泡水饮用,以降逆止呕安胎。
生活中吃了鱼蟹,我们可能会出现两种不良反应:一是吃后吐泻,特别是进食鱼蟹不干净时;二是吃后容易过敏,比如皮疹、腹痛、腹泻等。此时可用紫苏治疗,常用剂量3~10g;也可与生姜同用。须注意的是,紫苏和其他辛温解表药一样,有香味,容易挥发,所以不宜久煎,3~5分钟即可。
此外,因紫苏和生姜同属药食同源的植物,故两者不仅均可解鱼、虾、蟹、螺(田螺)之毒,若将两者与上述食物齐炒也是极好的调味佳品,可提鲜去腥。而且芳香的药物还可醒脾开胃,促进食欲。若在秋天膏肥蟹美的季节,可将紫苏和螃蟹齐蒸以去腥;吃蟹后,再用紫苏和生姜煮水饮用,以温胃、暖胃、抗过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