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整个身体的脏器功能都在逐渐衰退,各种疾病就会不请自到,等到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再去医院检查,虽然容易检查出明确的病因,但往往疾病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治疗上比较困难了。所以定期体检对老年人是非常有益的。关于心电图,应当做老年人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脏疾病。
无症状性冠心病和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通过心电图相关检查可以发现冠心病的心肌缺血改变以及心律失常属于何种类型,并进而确定心律失常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为了保证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建议老年人检查前最好不要空腹,因为这样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造成心跳加速,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就可以发现了,心电图检查主要的作用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心脏健康的,想要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脏,那么必须就要对心脏的情况有所重视了,因此中老年人应该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心脏健康是否出现了异常。不过心电图检查也是有好几种的了,首先,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而心电图检查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做心电图检查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
通过了我们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心电图检查的情况就能够有更多的了解了吧,可以发现心电图检查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想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学会对这样的情况重视,就是很有意义的,一定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是检查心脏电活动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靠心电图诊断。但是心电图的诊断依赖于发病与否。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
心电轴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作图法和查表法。下表是应用目测法评估心电轴的方向。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由无数心肌细胞组成。心脏在除极与复极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同方向电偶向量。把不同方向的电偶向量综合成一个向量,构成整个心脏的综合心电向量。
扩展资料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
两两电极之间或电极与中央电势端之间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导联,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两个电极之间组成了双极导联,一个导联为正极,一个导联为负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电图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产生 心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因此可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也有很多点彼此之间无电位差是等电的。
心脏电活动按力学原理可归结为一系列的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作空间环形运动的轨迹构成立体心电向量环。应用阴极射线示波器在屏幕上具体看到的额面、横面和侧面心电图向量环,则是立体向量环在相应平面上的投影。心电图上所记录的电位变化是一系列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不同导联轴上的反映,也就是平面向量环在有关导联轴上的再投影。投影所得电位的大小决定于瞬间心电综合向量本身的大小及其与导联轴的夹角关系。投影的方向和导联轴方向一致时得正电位,相反时为负电位。用一定速度移行的记录纸对这些投影加以连续描记,得到的就是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波形在基线(等电位线)上下的升降,同向量环运行的方向有关。和导联轴方向一致时,在心电图上投影得上升支,相反时得下降支。向量环上零点的投影即心电图上的等电位线,该线的延长线将向量环分成两个部分,它们分别投影为正波和负波。因此,心电图与心向量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电图的长处是可以从不同平面的不同角度,利用比较简单的波形、线段对复杂的立体心电向量环,就其投影加以定量和进行时程上的分析。而心电向量图学理论上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心电图学的内容并使之更易理解。
导联 动物机体组织和体液都能导电,将心电描记器的记录电极放在体表的任何两个非等电部位,都可记录出心电变化的图象,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双极导联,所测的电位变化是体表被测两点的电位变化的代数和,分析波形较为复杂。如果设法使两个测量电极之一,通常是和描记器负端相连的极,其电位始终保持零电位,就成为所谓的“无关电极”,而另一个测量电极则放在体表某一测量点,作为“探查电极”,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单极导联。由于无关电极经常保持零电位不变,故所测得的电位变化就只表示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因而对波形的解释较为单纯。目前在临床检查心电图时,单极和双极导联都在使用。常规使用的心电图导联方法有12种。
标准导联 属双极导联,只能描记两电极间的电位差。电极连接方法是:第一导联(简称互),右臂(-),左臂(+);第二导联(简称Ⅱ),右臂(-),左足(+);第三导联(简称Ⅲ),左臂(-),左足(+)。
加压单极肢导联 将探查电极放在标准导联的任一肢体上,而将其余二肢体上的引导电极分别与5000欧姆电阻串联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这种导联记录出的心电图电压比单极肢体导联的电压增加50%左右,故名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根据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命名,如探查电极在右臂,即为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在左臂则为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在左腿则为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单极胸导联 将一个测量电极固定为零电位(中心电端法),把中心电端和心电描记器的负端相连,成为无关电极。另一个电极和描记器正端相连,作为探查电极,可放在胸壁的不同部位。分别构成6种单极胸导联,电极的位置是: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在V1与V4连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在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典型心电图各波及其时程 用标准导联引出的心电图各波,由荷兰生理学家W.艾因特霍芬命名P,Q,R,S,T波,U波是以后发现命名的。
心电图常用名词
1、心电向量:心电活动不论是右、左心房(P波),或是代表启动心室搏动的心电活动(QRS波群),都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量)的心电活动,就称为心电向量。它反映在各导联上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各导联(无论是额面或横面导联)的角度不同。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在三个标准导联以外,在额面上还要三个加压肢体导联,此外还要做六个胸壁导联?原因就在于可以自不同角度了解心电活动上下,左右,前后的综合心电向量,从而观察其正常与否等等。
2、除极:心房、心室肌在静止的间歇中,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包括K+,Na+,Ca2+,cl-等)浓度差别很大,处于“极化状态”。但一旦受到自搏细胞传来的激动,这极化状态便暂时瓦解,在心电图上称为“除极”(有少数学者称为“去极”),由此产生心电活动。心房肌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心室肌的除极表现为QRS波群。当然在一次除极后,心肌又会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称为“复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