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哭的萌宝,本宫真是操碎了心,不能揍不能骂!一不小心,萌宝立马开启高分贝的喇叭来个天昏地暗!
我忍住,不哭!只是眼睛湿了而已啦,宝宝没哭
宝宝本来是不哭的,但是麻麻不理我,我要开始哭了
宝宝好委屈,根本停不下来啊
宝宝就是好伤心,我就不哭,就不哭
哇哇哇,宝宝太伤心了,谁让粑粑揍我的
哎哟,我去,都哭出鼻血了,赶紧停下啊,臭小子!
宝宝不哭了好不,粑粑快拿你木有办法了
阿姨哭起来都那么厉害,还要抱抱,人家还是小孩子嘛,哭一下怎么了?
一般来说,宝宝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喜欢哭,认为哭能够最大化的表现自己的情绪
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2.?哭只是获取的手段,往往通过哭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哭就成了孩子的一种手段。
3.?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4.?父母的态度过严厉,让孩子产生了恐惧感,内心的害怕让宝宝忍不住哭泣,希望通过哭泣来安慰自己恐惧的内心。
那么宝宝容易哭,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与宝宝的沟通多点温柔和幽默,当宝宝做错了事儿,尽量不要大声呵斥,而是应该温和的告诉他为什么错了,应该怎么做,做错事儿的后果是什么,采用幽默或者讲故事的手法告诉宝宝应该怎么做。
2.?父母自身应该学会在宝宝面前控制情绪,社会压力大,父母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尽量不要带给宝宝,把宝宝当做出气筒,这是很不合适的,宝宝本来内心就很脆弱。宝宝需要的是父母给予更多的爱,而不是情绪的发泄点。
3.?多点鼓励,少一点批评,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宝宝去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儿,并对宝宝的成果给予肯定。
4.?让宝宝正确的表达的自己的需求与观点,强化语言天赋。比如宝宝哭了,要让宝宝说,为什么哭,哭的原因是什么,并适当的给予安慰。
5.?培养宝宝的自尊心,让宝宝有自我认同感,了解哭是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只有通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才能让父母满足他的所求。
6. 对于情绪比较敏感的宝宝,要给予合理的理解,并作出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宝宝一开始哭,父母就开始骂,这样会让宝宝的情绪加剧。
天赋异禀的人,成年之后如果能成功的唤醒自己的潜力,免不了会追溯自己隐藏的那段过去,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悲伤,也许是恐惧……因为这种人十分成功,身边就会有人帮他们记录和回忆这些事。所以有人认为,大多数孩子都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并且会铭记在心,永世难忘。只不过因为不够成功,而没有机会完整的向世人阐述,以至后世没有记录。不过后者是一种不严格的假说,并没有权威证据。但是前者,也就是那些天赋异禀(注意这个词与“出类拔萃”不是一个意思)的人,大都有着这些不太愉快的回忆。究竟是因为有着这些回忆造就了他们的将来,还是因为他们由于天生具备那样的潜力才会关注类似不愉快的事件,就很难说清楚了。你向心理学家请教,你一定会找到治疗方法,或者干脆让真正关心他的成年男性带一阵子,也有可能自然治愈。但是这种教育存在风险:有一定的几率让孩子从怯懦变成残暴,尤其是对那些已然经历了巨大恐惧的男孩而言。这是有先例的。不论你们信不信,很多研究者发现:胆小的孩子,有很大的可能颠覆一个家族的命运!祸福参半。
把一个孩子教育得天不怕地不怕,其实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韩信这个人其实也怯懦,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却是残暴的项羽所不能比肩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这一现象:大家族成长起来的项羽,由于某种原因,项羽在成长过程中也许获得了“教父”这一角色,但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情感依赖者,这对他后来对人普遍缺乏信任感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也是韩信跑走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韩信的母亲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寡妇,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养大韩信并教授某种知识(主要是家族荣誉和军事理论),缺衣少食的韩信,但唯独不缺的就是“情感依赖”,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受益的。重视情感和荣誉的韩信最后成功超越了自己的怯懦,一举平定战乱。细心的历史军事学家发现,韩信的部队,除了两千精锐和数量有限北方少数名族游骑兵之外,绝大部分作战人员都是老弱病残孕这类人。虽然历史最后背叛了他,但“国士无双”这个词沿用至今。其实“国士无双”和“天赋异禀”有直接联系。
正确的教育是,必须为这个孩子找到一个理想的情感依赖者,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并非仅仅局限于父母,相反,爷爷辈更适合这一角色。孩子会因为情感的依赖而愿意在原则问题上无限服从这个人,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世界过去流行“教父”的做法。担任“教父”者,他本人肯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角色,这种人的学识和道德会对“教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常成为孩子成熟的里程碑。
当然“教父”与“依赖者”是有区别的,只有少数成功的“教父”同时成为孩子的指导者与情感依赖着。但这一现象本身说明了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榜样是多么的重要。
依赖期的孩子会自己寻找情感归属这一角色,通常是最接近他的人,一旦找到就会顺其自然,如果这个角色被外力剥夺,孩子会陷入莫名的恐惧无法自拔,因为他被带到世上就是不公平的,他没有力量反抗,懂事后如果发现自己被“抛弃”,他的潜意识会因为严重的自救而产生幻觉和一切你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举动。这是上帝赐给所有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出现这种现象,说明这个孩子并没有受到应得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一般而言,这种现象不会太长,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自动寻找解脱方式,这种方式是多样化的并且是随机的。
一旦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并完善了,外力就很难去改变他。这就是人们说的“本性难移”!保护机制会像互联网一样,自动而随机地汲取社会信息,随机的向某一个领域靠拢。你信不信,一个十一岁前从未看过小说的孩子,你冷不丁地突然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并且费尽心思地剥夺他阅读任何其他小说的机会,那么这个孩子在未来的十年里将会是一个极其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以及一个古典浪漫主义者(《钢铁》一书详细记载了主人公的爱情变迁),并且他会想办法冲破你们的阻力,去阅读《牛虻》这部小说,因为前者主人公曾经严肃的提到后者这部书。这个时候,共产主义信仰也许变得不太重要,但革命的热血已然萌生,并且这个孩子会极其渴望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俨然成为一个浪漫派,今后他选择的大方向很可能是“浪漫”而充满力量的。所以有可能他会轻视莎士比亚,而向往维克多·雨果、亚历山大·普希金和高尔基。在武侠小说取向上,他也许会排斥古龙而推崇金庸。他会经历一个青春狂暴期,所有怯懦一扫而空,如果他是男孩,他还有为某种他认为很高尚的事情去“决斗”的情结——以上书中的作者或者主人公十有八九都宰过人,而且理由极其充分和崇高。普希金就是在一场不公平的决斗中英年早逝的。—— 但以上都是理想化的结论,信息爆炸的年代你我都无法控制他的信息获取源。这时,有无“情感依赖者”为他奠定价值取向和一位“教父”为他授业解惑,才是关键。
对于你侄子所恐惧的事情,我宁愿随其自然,把它交付给未来某个有缘人去为他化解。通常教育心理学者都不会这么做,这么做也确实有风险,但是一旦遇见这样的人,效果和影响都是巨大的。有一个单身家庭的孩子自幼多病,连年打针,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一直持续到十岁半。在一天晚上,孩子打完针,照例哭泣,这时一位闻声而来的胖大爷走过来,声音洪亮地问孩子为什么哭啊。孩子不敢回答,母亲说是因为打针。老者笑着说“咳,没打就哭呢!”母亲说已经打完了。老者笑得更厉害,说:“打完了还哭,傻啊!亏大发了都!”…… 这段对话孩子自始至终没有参与,但他却铭记心底。那晚以后,他打针没有再哭过。十年后他去了西北大漠,饿了吃肉,渴了喝酒,身体很结实。这是我的一位朋友,母亲过世那晚,他趁着醉意跟我回忆起来的。看,人生是多么奇妙。
你的侄子存在某种悲伤和追求快乐的矛盾情结。请不要被孩子的表象迷惑,胆小也许正是他获取无限勇气的源泉;整天笑嘻嘻的没有头绪的孩子,如果没什么可依赖的人和玩伴,那么他可能会在背地里哭泣,你们不知道而已。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那意味着上帝(或者说冥冥之中的自然法则)要将他收回,他也许会在社会上很成功,但那个时候也就是你们被他抛弃的时候。这存在着大量的先例,请不要无视。选择就是被选择。
以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