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不能同时服的药物有:
(1)消炎痛与阿司匹林。
(2)优降糖与阿司匹林。
(3)强的松与阿司匹林。
(4)胃舒平与多酶片。
(5)硫糖铝与西咪替丁。
(6)解热止痛药与速效伤风胶囊、感冒清等一类的中西混合药:因这些中西混合药中
不能同时服用的常用西药:(1)磺胺药与酵母片,合用会影响效果。(2)异烟肼、利福平与安眠药,合用时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还可引起药物性肝炎,甚至可引起肝细胞坏死。(3)四环素族药物与补血药物,两类药合用,将使治疗失败。(4)红霉素与维生素C,合用会降低疗效。(5)磺胺药与维生素C,合用容易形成尿结石。(6)麻黄素与痢特灵,合用会使血压大幅度升高,甚至可产生血管意外而死亡。(7)胃复安与胃疡平、普鲁本辛、阿托品,合用会降低药效。(8)阿司匹林与消炎痛,合用会使胃穿孔的机会明显增加。(9)氯霉素与磺脲类降血糖药,合用会引起低血糖。不能同时服用中西药:(1)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合用会降低效果。(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不能同服,合用会降低效果。(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两者同服易导致呼吸衰竭。(4)中成药益心丹、香莲丸、川贝枇杷含有生物碱,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同服会增加毒性,引起药物中毒。(5)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6)中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西药鲁米那等镇静止痛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7)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合用,合用会降低效果。(8)昆布片不宜与异烟肼合用,合用可能失去抗结核杆菌功能。(9)活络丹、香连片、贝母枇杷糖浆不宜与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合用,合用可能造成药物中毒。(10)止咳片、通宣理肺丸、消咳宁片不宜与地高辛合用,易引起心律失常。(11)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12)黄连上清丸不宜与乳酶生合用,因黄连素可明显抑制乳酶生中乳酶菌的活力,使它失去消化能力。(13)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丸不宜与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舒平、氨茶碱同服,合用会降低效果。(14)解暑片、牛黄解毒片不宜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同服,合用会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1、磺胺药和维生素C不能一起吃:磺胺药与维生素C磺胺药的种类比较多,包括常见的双嘧啶(SD)、百炎净等,如果与维生素C一起吃,可能导致在酸性尿中有结晶,形成尿结石。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吃中药的朋友都知道中药有一些是不能一起吃的,一起吃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不能一起吃的中药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不能一起吃的中药
1、感冒中药和补益中药不宜一起服用,或者是,感冒时不宜服用滋补性中药。这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说,感冒在中医理论中称为表证,根据寒热性质不同,还可以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类型。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发散解表是治疗感冒的主要 措施 。如果此时服用滋补性中药的话,就会阻碍病邪被“发散”出去,阻碍感冒的恢复。此外,滋补性中药本身可能还会“助邪”,通俗的说就是补了邪气而不是正气。所以,两者不宜一起服用。
2、十八反
2-1、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2-2、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与天花粉)贝(贝母)蔹(白蔹)及(白及)[1]与乌(川乌、草乌和附子)相对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诸参(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古今中医在开方用药时都沿用上述禁忌原则,也是学习中医中药必须要弄懂的。诸参究竟应该包括哪些?《本草纲目》中记载为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而党参、太子参、西洋参虽也名为参,但植物来源、成分及功效均与人参不同,又无任何临床依据,不可以其有参名就认定反藜芦。
3、十九畏
3-1、十九畏最早见于明朝刘纯《医经小学》列述了九组十九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九畏是一种配伍禁忌说法,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另还有十八反。“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
3-2、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3-3、《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尔,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后,将“相畏”关系也列为配伍禁忌,与“相恶”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与“配伍”一节中所谈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义并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说来,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 经验 ,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中药的历史起源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 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 传说 ,“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 方法 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 总结 ,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着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民国的建立后,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中药的著作
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书分四册,修订后全书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与根茎类,收载药物206种三册为种子果实类,收载药物138种四册为全草类,收载药物135种五册为叶、花、皮、藤木、树脂、藻菌、其他类,收载药物148种六册为动物、矿物类,待出。每册药物均附有墨线图、照片及彩色图照。每一药物介绍了历史、原植(动)物、采制、药材及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性味及功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附注等内容。
②.70年代由《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共收载中草药2288种,附墨线图2100余幅。各药介绍了来源、形态特征、生境分布、栽培或 饲养 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等,内容全面、简要。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全国中草药资源与应用。
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5767种。每一药物分药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到19项加以记述。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
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书共25册,收载 彩绘 中药的5000种,并附文字解说,包括基原、植物(动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内容。
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了中国多民族药物1200多种。每一药物分民族药名、来源、民族药用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项,具体介绍了药物的基原、学名、药用部分、形态及附图、历史现状、功用,以及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此外,徐国钧《生药学》、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