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瞳孔大小不等
常见于脑溢血、脑血栓、脑肿瘤等;
瞳孔散大,多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病、重症的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瞳孔缩小,多见于乙醇(又称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以及老年人的脑桥肿瘤、脑桥出血,也可见于糖尿病(因瞳孔的舒缩受植物神经的调节,而糖尿病导致植物神经损害,可影响瞳孔的舒缩功能,临床发现,糖尿病人的瞳孔较正常人为小)。有机磷中毒,亦可出现瞳孔缩小,吗啡中毒时可出现针尖样瞳孔。
阿-罗瞳孔:左右瞳孔大小极端不同,或不是圆形瞳孔,常见于脊髓络核、脑脊髓梅毒及带状疱疹等。
如何判断瞳孔的大小,两侧是否等大、等圆及瞳孔对光反应是否灵敏?
瞳孔:在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约3-4mm,一般认为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
瞳孔对光反应:是指光线刺激瞳孔后引起瞳孔收缩的反应,分为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感光瞳孔缩小成为直接对光反射,对侧未感光瞳孔也缩小称为间接对光反射。传导路上的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
等大、等圆:成人瞳孔直径一般为2-4mm,呈正圆形,两侧等大,两侧差异不超过0.25mm,但如双眼瞳孔直径相差0.25-0.5mm,瞳孔反应及药物实验均无异常,可以认为是生理性瞳孔不等。
那么瞳孔的大小除了疾病外还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瞳孔的大小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在虹膜中有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它围绕在瞳孔的周围,宽不足1mm,它主管瞳孔的缩小,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另一种叫瞳孔开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主管瞳孔的开大,受交感神经支配。这两条肌肉相互协调,彼此制约,一张一缩,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瞳孔就像照相机里的光圈一样,可以随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变大。我们在照相的时候都知道,光线强烈的时候,把光圈开小一点,光线暗时则把光圈开大一点,始终让足够的光线通过光圈进入相机。瞳孔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只不过它对光线强弱的适应是自动完成的。通过瞳孔的调节,始终保持适量的光线进入眼睛,使落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形像既清晰,而又不会有过量的光线灼伤视网膜。
瞳孔的变化范围可以非常大,当极度收缩时,人眼瞳孔的直径可小于1mm,而极度扩大时,可大于9mm。瞳孔的大小除了随光线的强弱变化外,还与年龄大小、屈光、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
脑损伤患者瞳孔变化对颅内血肿的诊断有重要的定位意义,该如何判断瞳孔的大小,是电筒照射前还是照射后的瞳孔大小呢?
由上可知,瞳孔自身会根据外界光线强弱调整大小,光线强瞳孔就变小,光线弱,瞳孔就变大,这是对眼睛的自我保护。例如人在正常睡眠的情况下,瞳孔也会变大,但在照射之后瞳孔就会变小,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瞳孔,我们应该以瞳孔缩小之后的直径来判断大小,临床上我们也常见到颅脑损伤病人的瞳孔需要在反复照射下才可以缩小,只要反复照射之后反应灵敏,也是对光反射灵敏。
当病人患有颅内疾病,处于药物中毒、昏迷等状态时,其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征就是瞳孔的变化。观察瞳孔时,主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的情况。
(l)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性:正常情况下,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在自然光线下,瞳孔的直径一般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如果瞳孔直径小于1mm称为针尖样瞳孔。①瞳孔缩小:单侧瞳孔缩小常可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瞳孔散大:瞳孔直径大于5mm称为瞳孔散大。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血肿或脑肿瘤等颅内病变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应:正常情况下,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在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如果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一般见于危险或深昏迷病人。
详情请详见原文:
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
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关于不同尿液颜色的辨别
外伤本身有可能发生白内障和青光眼,并不是由于外伤性散瞳引起,有外伤性散瞳不一定都要发生白内障和青光眼。外伤性散瞳有不恢复的和部分恢复的,很少完全恢复,你算是恢复得比较好的。调节功能未能完全恢复,可能和视疲劳有关。你的飞蚊现象可能是生理性的,不需要治疗。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