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公历(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而农历(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为一月,计时29天半。
农历主要是在东亚地区民间被广告使用,农历是一种传统的阴阳合历。相传为古代黄帝时代或者夏朝创制的,农历又称黄历、夏历
大月每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这样一样,农历的一年就要比我们常用的公历一年少11天左右或是少了10天。于是,人们为了和四季的变换相吻合,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后增加了一个月,而这个月就被我们称为闰月。
自从使用了西方格里历以后,我国传统的历法就被称为了旧历或是传统历。后来就将西历称为公历,而旧历称为农历。
闰月的确定其实主要是跟24个节气有关。农历中的24个节气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这样就可能出现有的月份有一个节气在月末,下个月只有一个节气的情况,农历就规定在这个月之后安排一个闰月,比如在1982年农历4月28日是小满,后面的一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芒种,要再下一个月才有夏至。因此,就在四月之后安排一个闰月,称为闰四月。
闰月几年一次
俗话说:“三年一闰,五年两头闰”,这就是说农历会每隔两三年就有一个闰月。民间有“十九年七闰”的概括法。
为何要增加闰月,主要是为了平衡阴历和新历的月份,如果不增加闰月的话,那么新历和阴历月份可能会间隔比较大。
阴历每个月有29天和30天,而新历一般有30天和31天,每年十二个月,那么新历和阴历相差十一天这样,这种情况下出现三年后新历就会比阴历多出一个月,如果不增加闰月那么月份间隔会拉大,这些情况是不能出现的。
增加闰月只有闰年的时候可以加,而闰年已经都固定了,所以等到闰年时候增加一个月时间,那么新历和阴历月份就会得到平衡,比如这次中秋国庆同天,而十一年后这两个节日会再次同天,这十一年中有四个闰月,增加了四个月刚好对应110天的时间,通过这个可以看出,阴历和新历月份始终在一个点上,两者月份都没有偏离多大。
不管时间怎么变化,新历每年都有365天左右,而阴历每年都有354天左右,这里可以看出两者天数不一样,再过个两三年,新历就比阴历多出了一个月时间,所以这时候需要给阴历增加一个月。
增加闰月只是平衡月份的操作,月份间隔太大,容易造成时间表错乱,比如新历五月,阴历十月,或者新历一月,阴历八月,这些情况不会给出现的,如果这样情况给出现,那么阴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过阴历是一种老的时间表,其中有很多文化属性在里面,同时具备科学性质,舍弃阴历不可取,那么就让它和新历完美融合,这样看起来非常完美。
最后,闰年给加上一个闰月,这是非常好的操作,这对平衡月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闰月,时间表真的会难以看懂。
公历是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计算的,而中国的阴历是按月亮饶地球的运动计算,二者计算出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阴历的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所以阴历每年要比公历少10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和公历不出现太大的偏差,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制定了阴阳复合历即农历方法就是每隔2~3年闰一个月,准确的说是每隔19年润三个月,使农历和公历在每19年内的天数相等
至于具体闰哪个月,又要考虑到24节气
24节气当中有一些是用来表示季节的,在公历中有着比较固定的位置,为了使农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季节的交替,规定这些节气也要出现在农历的某一个固定的月份当中
如果没有闰月,显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某个节气就不回呆在它应当属于的农历月份当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靠闰月来保证这个节气呆在属于它的月份当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