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有孩子。郑板桥五十二岁得子,标准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权社会,其意义非同凡响。当时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而家属都在老家,相隔千里,郑老师自然很牵挂他的娇儿,于是写信回家叮嘱弟弟如何培养侄儿。
郑老师在家书里承认自己很稀罕老年得子:“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至于怎么来爱,郑老师就有讲究了,“爱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戏中,可培养他仁义真挚的性格,不要把他培养成刻薄急躁之辈。
具体如何培养?郑板桥是搞艺术的,重视细节,他假设儿子正在吃糖果,是独享?还是分享?郑老师的建议是:分享。这个分享现在容易,换在乾隆时代那可不容易。因为那是等级时代,郑板桥虽然不大富大贵,但好歹也是做官的,可以称为“老爷”。郑家还有一批佣人,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郑板桥老爷的儿子当然比佣人的儿女高人一等。
郑板桥设想他的公子在吃糖果时,佣人家的小孩只能流着口水在一旁远观,他们的父母不敢跨越身份的鸿沟,只好将小孩支开,这对于天真的小孩而言,无异于“割心剜肉”的痛。
郑老师建议他的弟弟,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让郑公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爱,没有什么老爷下人之分,真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千万不能让小郑去欺负佣人家的小孩。
郑板桥其实是在培养小孩的平等意识。无论古今,为适应竞争,很多人提倡优势教育,塑造个体优势,以换取在社会上的优越生存地位。然而,如果没有平等心态的观照,优势感可能发展成优越感,优越感又发展成分别心,从而发展到凌驾于人,瞧不起人,在小孩的领域里,发展成谁的糖果谁不能吃。在这样纯粹提倡个体优势的环境里做人,其实蛮辛苦的。
参考资料
郑板桥52岁得子 承认自己很稀罕孩子.中国新闻网[引用时间2018-3-10]
因为郑板桥一生为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在仕途上被人算计,导致一生贫困。郑板桥从出生的时候他的家就比较贫困,他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也由于重病去世了。
他从小就很努力的学习,在他二十岁的那一年也成功的考取了秀才。可惜好事没有多久,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在当时郑板桥已经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贫穷了。在这期间他的儿子也身患重病去世了。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的家里实在太困难,甚至已经到了吃不饱饭的程度,他不得已放弃了当官,以卖画为生,后来他的妻子也由于身体原因去世了。
虽然他的画卖得很好,但是也只能让他们的生活勉强维持吃饱的状态。在他妻子去世的第2年,他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了功名。在这一年他的仕途非常好,也得到了重用,还娶了一个新的妻子,他的这个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可不幸的是,在他当官的第二年,他的第二个儿子也不幸的去世了。所以郑板桥的生活单从生活上来看是非常不幸福的。每当他的生活有转机,他都会经受到一定的打击。
郑板桥在做官的时候仕途也非常不顺利,在当官期间,因为他把当地治理的很好 ,不久就被提升到县里任职,但是这个时候却不幸的发生了火灾,他又忙于救灾。在救灾中他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大家的肯定。看似很顺利的仕途,但却由于他一心为百姓,所以在官场得罪了很多人。最后也只能在一个小镇上当一个很小的官职。后来他由于接受不了官场上太多的黑暗,所以干脆辞官回家了。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清朝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艺术家。虽也一度做过两任县令,但终因性格的孤傲和怪僻不为官场所容,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因为民请赈触忤上司而被罢官,从此结束自己十二年的为官生涯。此后在扬州卖画为生,乾隆三十年(1766年)十二月,终于走完了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湖畔拥绿园中,享年七十三岁。郑家人丁不旺,郑板桥又是长房长孙,他出生后家人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生怕夭折,以至于给他取个乳名“丫头”;因脸上有几颗淡淡的麻子,故又俗称“麻丫头”。
郑板桥自己也子息艰难,五十二岁时,继室饶氏才为他生一子。因为郑板桥做着县令,家中有田三百亩,在当时算得上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地主,他的儿子因此也可以算是“富贵人家”的“爱子”了。但郑板桥的爱子之道,却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到从他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写给他弟弟的两封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先来看看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侄儿)而姑纵惜也。家人(家中的佣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右如何,呼之而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着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场而浚慧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作者原注:陪着自己儿子好好念书的好孩子)有成,亦吾之大愿也。
从信中内容看,郑板桥的爱子之道至少包含以下这几点超凡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