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隐睾症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据推测可能是多种因素产生的后果。
1、解剖结构异常;精索或输精管过短,腹膜后纤维粘连,内环过小等。
2、遗传倾向可达5.8%,小儿隐睾症父亲发病率1.5--4%,兄弟中发病率6.2%。
3、青春期前垂体性腺功能紊乱的结果。
总之目前已提出隐睾是综合症的新观点。
二、睾丸或阴囊不正常往往是由双亲无意中发现,或是健康检查时发现。出生后即见阴囊一侧或双侧发育不良;阴囊空虚、睾丸缺如,有时阴囊上方腹股沟管局部隆起,可触及睾丸,一般较正常小,这种情况占75%。而睾丸滞留在腹膜后或腹腔内占25%,此种类型用手不能触及睾丸,需做B超或CT确定睾丸位置。B超对直径2厘米以下睾丸探测不敏感,CT可分辨出1厘米以下睾丸。
一岁前诊断为隐睾,应暂不进行治疗。因一岁前,尤其是出生后头三个月隐睾可能自行下降,而一岁后发病率仅0.8%。
三、内分泌功能测定及组织学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治疗应在1.5--2岁进行,3--5岁后年龄越大不育率越高。据临床观察,如不进行正规治疗,双侧隐睾不育率大于90%,单侧隐睾不育率为50.6%。而经治疗不育率可下降50%。
开始治疗应先给予内分泌治疗,其目的:一、可促进睾丸发育,使已退化受损的细胞功能恢复或改善;二、促进睾丸下降,对较大儿童未用过激素者,术后宜补充使用。
目前,手术治疗隐睾为主要手段,手术方法为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效果良好。
参考资料:http://www.tbaobao.com/disp/40656/index.html
小儿隐睾症耽误不得
隐睾是男性小儿的一种常见病,足月婴儿发病率为3.4%,未成熟儿达30.3%。但在1岁前,尤其是在生后3个月,隐睾可能自行下降,到达1岁时发病率近0.8%,以后下降的机会就很少。隐睾除造成畸形、心理创伤、容易并发扭转与损伤外,最大的危害是引起不育和恶变。据统计双侧隐睾不育率大于90%,单侧为50.6%,隐睾恶变率为正常睾丸的30—50倍,所以本病的及时诊断和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对隐睾的内分泌功能的测定及组织学上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治疗应在1岁半至2岁进行,3岁后年龄越大不育率越高。单、双侧隐睾均应首选内分泌治疗,其目的是促进睾丸发育,使已退化受损的功能恢复或改善,另外促进睾丸酮的分泌使睾丸下降。内分泌治疗后睾丸不降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据统计,对隐睾患儿进行及时积极的治疗,单侧隐睾生育率可以提高至75%,双侧隐睾可达50%。
参考资料:http://www.wl120.com/yuer/Print.asp?ArticleID=94067
如果你剩下的这个睾丸功能正常,是不会影响你的生育能力的。人的两个睾丸平常只有一个起主要的生精和分泌激素的作用,另一个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起主要作用的出了毛病,那另一个就会接替它的工作。道理和人的肾一样,那些捐了肾的人不一样活的很好吗?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