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是青梅经过加工后的中药材之一。其性温,味酸涩,有生津、止渴、敛肺、涩肠、安蛔虫等功效, 乌梅丸是《伤寒论》中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听起来颇有诗意江南的意蕴,此方起初只是用于治疗蛔厥、久利疾病的,后世医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凡上热下寒所导致的头痛、心烦、口干咽燥、腹痛、下痢、呕吐、手足厥冷等疾病均可应用。此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极为适合。
患者王女士, 45岁,主诉头痛20余年,复发并加重1月余。以后枕部及左侧耳后上方为重,有时头顶也痛,不伴头晕呕吐及耳鸣。胃脘痞满,全腹部有凉感。素有早晨醒来即急于大便病史,大便不成形,轻则1天1次,严重时早饭前后仍需大便。习惯晚睡,睡眠不深。月经一般提前3-5天,经色暗黑,量中等。
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慢性肠炎。
治法:清肝化瘀,温脾散寒,补气养血。
处方:乌梅汤原方 , 乌梅, 黄连,黄柏,红参(先煎),干姜, 桂枝, 制附片(先煎),细辛, 当归, 川椒 ,7剂。
半月后二诊,自诉服药1周后, 自觉仅头后枕部仍有轻痛,腹部仅在凉食时不适,大便仍然晨泻,因晨泻太久且中药味道着实太难喝,故未及时复诊。舌质仍暗,舌苔薄白,脉沉细。厥阴肝经热象减轻,脾胃虚寒仍在,减量清热药物,加助补益脾肾,理气涩肠之品。处方:乌梅, 葛根,川芎,赤芍,牡丹皮,黄连, 炒黄柏,红参,干姜, 制附片(先煎),吴茱萸,桂枝, 细辛,当归, 川椒,炒白术,煨肉豆蔻,炒山药,炒薏苡仁,炙甘草。14剂,后告知,头痛消失,晨泻大减轻,注意饮食时不晨泻。
此方中,乌梅丸重用酸敛之乌梅, 并用醋浸制, 同味相求, 增强其酸性, 酸入肝, 生津液, 益肝阴, 止烦渴, 涩肠止利; 蜀椒、细辛味辛而麻辣, 通阳舒肝, 散寒破阴; 附子、桂枝、干姜温阳、温通、温化以制寒;黄连、黄柏苦寒以泄肝胃之郁热;人参补气以健脾, 培土以制肝;当归补血养肝, 且与乌梅相配, 养肝阴补肝体,参归同用, 气血双补;用米饭、白蜜之品捣丸, 又可养胃。诸药寒温并用, 清上温下, 调补气血阴阳,同时又具有辛开苦降之意, 故用治上热下寒, 寒热错杂之证。
该患者因工作原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热,肝木旺必伤脾阳, 阳伤则肠寒,肠寒则下利;加之久利后,情志不畅, 肝阴暗耗, 久郁易化火。一方面气郁化火,上扰清空,头部经脉不通,而致枕部、耳上及颠顶疼痛;另一方面,郁火乘犯脾胃,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胃虚肠寒,而下利日久不愈。 最后形成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之证。若单治上热则下寒益甚, 但治下寒则上热不去, 所以当上下同治, 寒热并施, 最为恰当。
患者久病,气血阴阳已虚, 所以又当兼顾正气,调补气血阴阳,这与乌梅丸的组方特点不谋而合,故以乌梅汤治之,7剂而头痛大减。再加葛根,川芎,赤芍,牡丹皮活血通脉以愈头枕之遗痛,加炒白术、煨肉豆蔻、炒山药、炒薏苡仁助健脾涩肠以止泻,炙甘草以助补益虚损之用,最后头痛消失,晨泻减轻,饮食生活将息调节以图根愈。
乌梅丸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用乌梅丸用一种消去法的方法在辨证,就是这个人他是一个呕吐证,可是呢,你用了小半夏汤了,用了吴茱萸汤了,结果都没什么效果,这种时候往往用乌梅丸就医好了。
用这个乌梅丸,“又主久利”很合适。就是如果这个人是一个慢性的肠子发炎的拉肚子的话。
乌梅丸的药量比例
喝下去都会有烧心的感觉,那这个时候加一点蜂蜜会比较舒服。
把乌梅的量设定成细辛的十倍,其他的药就依比例放就好。吃完药,给一点时间,三天四天慢慢好。
正统的乌梅丸的做法:是先把这个三百颗的乌梅啊,用醋泡一个晚上哦,加一点酸味的话,好像更容易入肝了哦。乌梅要去核,放50升米一起蒸,
药性:《神农本草经》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肉。生川谷。
它具有把这个分裂的阴阳啊,能够再统合起来的效果哦。那这样的一种药性,就是它冬天就开始开花了,然后慢慢结这个果实,一直结到春天结束,夏天来临的时候才结成。所以呢,它等于是从水气的冬天挂到火气的夏天,勾芒气这个东西哦,春天的这个勾芒气就是阴阳交合在一起的气,所以乌梅当然就会特别具有这种交合阴阳的效果。
而乌梅的这个交合阴阳的效果,是它最主轴的药性哦。
乌梅能够有疏肝的结果。
彭子益——乌梅白糖汤
五颗梅子,然后加个一两的白糖。古时候的白糖其实差不多我们现在的黄糖,你要用冰糖也可以,治痢疾。特别提出这个方子的是民国初年的彭子益,他的那个《园运动的古中医学》里头啊,就特别强调要用乌梅白糖汤来治温病。
乌梅白糖汤,就是介于白虎汤跟当归补血汤之间的脉证,发燥热,烧的他神志不清了,就是烧的人头昏脑胀的。
所以《神农本草经》讲到那个“下气,除热烦满,安心”,你用了乌梅白糖汤一下去,一天之内恢复正常了。
胃气痛——乌梅甘草汤
拉肚子,得乌梅丸的痛的话,通常最痛的就是这个胃这个地方,乌梅丸的拉肚子、肚子痛是这一块地方痛的特别厉害,那再不然是痛右胁,右胁也可以。右肋骨以及心跟胃这一块如果痛的特别厉害的话,往往辨证点会归到乌梅类。
如果是纯粹治胃的话哦,就是胃痛的一个特效药就是乌梅甘草汤。
乌梅丸可以治:痔疮,子宫肌瘤,肌无力,筋损伤,去除鼻息肉,下体感染,用梅子水还可以美容,可以去肝斑,去黑痣,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辩证点:咳嗽的话就是所谓的爆咳,忽然之间狂咳。
心痛呕酸水,西医的检查会说,这个人是肠梗阻。
嘴唇内侧或者是舌头上都会破一个一个小白点,有的话,表示身体有虫,用乌梅汤打虫。
乌梅丸治久利,这个慢性的肠炎,可以是赤白,有带红,带白,带血,带脓的,都可以。然后过敏性的哦,也可以。
主证:手脚又冰冷,嘴巴会很干。上面的有燥热的感觉,底下有虚寒的感觉。
肝火上冲的晕眩,可以用乌梅丸。
乌梅丸是一个保肝药。
这个乌梅丸能治这个偏枯中风。
乌梅可以治:精神分裂啊,自律神经失调。
乌梅丸:相火不收烧上去造成的心脏病,不是每一种心脏病都在医的,从厥阴病去看心脏病,这个路是存在的。
乌梅丸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本方寒热并用,补敛俱备,其功效温脏安蛔,临床除治蛔厥外,对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各种杂病用之辄能收功。
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历代医家著作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清代以后,这种看法更为明显,尤其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书,均将乌梅丸列为“杀虫之剂”的首方。陈修园的医学启蒙书《医学三字经》也说治“虫痛”要用乌梅丸。又如《医方考》指出:“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蜀椒、细辛味辛,蛔得之而死”。当今全国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讲义,仍沿用汪昂的分类方法,且加有按语:“乌梅丸为治虫病的主方”。讲义中还纲举目张地列此方为“杀虫之剂”,至于提到临床变化运用,也只是按其方剂的一般加减化裁而已。
其实,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之一,《伤寒论》虽将其列于蛔厥条下,并非专为杀虫而设,而是用来调整厥阴病寒热错杂之症情,驭蛔仅为乌梅丸的作用之一。清·柯琴云:“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可谓一语破的。吴鞠通更明确指出乌梅丸是“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图文中有作者联系方式)
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伤寒邪入厥阴,其病情大多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内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唐容川说:“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而扇动也,故用乌梅丸敛取风气,而余药兼调寒热。””风邪原无定体,若阳进阴退,风从阳化而夹热,呈现厥多热少和不欲食,食则吐蛔,以及腹痛下利等证。据乌梅丸的组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正是根据厥阴病的特点而设。清·柯韵伯论述马梅丸立方大意指出:“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其养,是固其本也……”说明仲景是本着“必伏其所丰而先其所因”的意思,为寒热错杂而又难治的“厥阴证”立论处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