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中府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消化系统疾病:腹胀、消化不良、水肿、肺胀满等;
2.呼吸系统疾病:咳嗽、肺结核、气喘、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止咳平喘等;
3.其他:提高兴欲、丰胸、治疗高血压、胸痛、肩背痛等; 按摩中府穴的功效:通经活络、疏散风热、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等。
温馨提示
按摩中府穴的手法: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日常保健建楠粲胂部议不要使太大的劲,稍稍施力按揉1~2分钟就行。 养兴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还绺从萦米可以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治咳嗽;配肩髎穴治肩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中府穴可以防治心绞痛。有心绞痛的人按这里肯定很敏感,因为有淤阻,所以要经常通通中府穴。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人体器官名·中府5 经穴名·中府 5.1 中府的别名5.2 出处5.3 穴名解5.4 特异性5.5 所属部位5.6 中府穴的定位5.7 中府穴的取法5.8 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功效与作用5.10 主治病症5.11 刺灸法 5.11.1 剌法5.11.2 灸法 5.12 配伍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5.15 研究进展 6 五脏·中府7 参考资料附:1 古籍中的中府 1 拼音zhōng fǔ
2 英文参考Zhōngfǔ LU1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fǔ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府:1.人体器官名;2.经穴名;3.五脏。
4 人体器官名·中府中府为人体器官名,即胃[1][2]。出《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
5 经穴名·中府穴位 中府 汉语拼音 Zhongfu 罗马拼音 Chungfu 美国英译名 Central Prefectur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U1 日本 P1 法
国 莫兰特氏 P1 富耶氏 LU1 德国 L1 英国 LU1 美国 1
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 LU1)[1]。出《针灸甲乙经》。代号LU1[2]。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膺中外俞、肺募。中即中气;府即聚集[1]。中府属手太阴肺经[1]。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1]。手太阴脉起于中焦,本穴当中气聚汇之处,故名中府[1]。多用于治疗肺虚之证[3]。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瘿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5.1 中府的别名膺中外俞(《黄帝内经灵枢·五邪》),膺俞(《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膺中俞(《针灸甲乙经》),府中俞(《针灸大成》),肺募(《备急千金要方》),龙颔[4]
5.2 出处出《针灸甲乙经》[1]。
《脉经》: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3]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4]。
5.3 穴名解中,内也,里也。府,指藏财物的地方。募,汇也,聚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者,天气也。”又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千金要方·序例》:“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气。“张介宾曰:“中府,藏气也。”此穴在胸中,为胸中肺气结募聚会之处,系手、足太阴之会穴,因名中府。《黄帝内经明堂》:“府,聚也,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4]
腧穴是脏腑经脉之气汇聚之处,中府是肺气汇聚之处。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本穴为手足太阴之会、肺之募穴。募穴乃脏气结聚之处,脾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锁下乳上为肺气出入与储藏的中间地带,故又名府中腧、膺中腧。[4]
5.4 特异性中府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1]。
5.5 所属部位胸[5]
5.6 中府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6][7]。
中府位于前胸外上方,平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处[2]。
中府位于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仰卧取穴[1]。
中府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中府穴的位置
中府穴的位置(手太阴肺经)
中府穴的位置(肌肉)
中府穴的位置(骨骼、内脏)
5.7 中府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胸壁的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距胸骨正中线6寸处取穴。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3]。
仰卧位,于 *** (指男子)向外2寸处,直上摸3根肋骨,于第1肋间隙外取穴[3]。
快速取穴:正立,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有一凹陷,该处再向下1横指即是[8]。
5.8 穴位解剖中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的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1]。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7]。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7]。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分支,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2]。
5.9 功效与作用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的作用。
中府穴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1]。
肺居上焦,但手太阴却起于中焦,实为中焦水谷精微上输所必需[4]。
天之清气与水谷精气在肺合而为宗气,胸中为天气与地气交会之所,天与地交其中生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为宗气化生之处,气为血帅,肺主宗气,方有肺朝百脉之功能,方有宣发敷布水谷精微至全身各部的功能。故中府为宗气灌注之穴,为肺经、十二经脉循环流注之第—穴。宗气聚则人生,宗气散则人亡,故中府的穴性是贵收忌散,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之功。张介宾日:“中府,藏气也。”肺居胸中,为诸藏华盖,其脉络肠循胃,受中焦水谷之气,故对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具有调摄之功。《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4]
5.10 主治病症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瘿瘤,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胀闷、胸痛、肩背痛[7]。
中府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1]。
中府穴主治咳嗽,气喘,咳吐脓血,胸膺痛,肩背痛;以及肺炎,肺结核等[2]。
肺胸病: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胸闷,鼻流浊涕,喉痹,胸痛,咳吐脓血[3]。
胃肠病:呕吐,不下食[3]。
其他病:肩背痛,瘿瘤,胸中烦热,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3]。
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中府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中府、云门两穴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治症均为咳喘、胸痛,但机理不同[4]。中府主内、主合,云门主外、主开;中府治肺郁之症,偏重在肺气虚,云门治气不得外宣之郁,以通经行气之功居多,使阴滞之气,化云行空,畅达于阳[4]。《针灸大成》言云门:“禁针,误刺生晕,以其升散太过也。但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郁症,针此反伤正气,宜取丰隆引气降下,解郁而气不耗损。”
5.11 刺灸法5.11.1 剌法向外斜刺0.5~0.8寸[7]。
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1]。
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0.5~1寸[2]。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3]。
注意:中府穴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1][7]。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3]。
5.11.2 灸法可灸[7][1]。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5.12 配伍中府配大椎、孔最治肺炎[1]。
中府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1]。
中府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1]。
中府配间使、合谷,治面肿[3]。
中府配云门、天府、华盖、肺俞,治哮喘[3]。
中府配风门、合谷,治寒热、喉痹[3]。
中府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中府配肺俞、大椎,治外感咳嗽[3]。
中府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中府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5.13 特效 ***咳嗽不止时,点按中府和肺俞各200次,有即时止咳的功效[8]。
每天坚持 *** 中府,可强化淋巴循环,减轻胸闷、肩背痛[8]。
“秋冬养阴”,应保养精气,可 *** 中府穴,充养肺阴[8]。
5.14 文献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针灸大成》: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啘,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备急千金要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千金翼方》: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5.15 研究进展治疗支气管哮喘: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哮喘缓解[3]。
改善肝的血液循环:用放射性核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3]。
中府阻滞疗法抑制甲状腺功能:动物实验表明,通过对家兔“中府”的局部 *** 及局部麻醉阻滞,可见到家兔甲状腺滤泡上皮变为扁平状,呈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形态学改变。通过对实验疗程的改变及疗效观察,可见到甲状腺组织无过度抑制现象且较长时间后无明显恢复[3]。
6 五脏·中府云门和中府简单找法如下:
云门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两手叉腰正立,锁骨外侧端下缘有三角窝,由此窝正中垂直向下平第1肋间隙处即为中府。或者取仰卧位,自乳头(男子)向外2寸处,再直线向上摸取肋骨,第一肋间隙处即为中府。
云门和中府作用:
云门穴和中府穴都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治疗咳喘、咳血、咽喉痛等与肺脏有关的疾病。云门穴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中府穴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中府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第1个穴位,具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的作用。云门穴是手太阴肺经第2个穴位,具有宣肺止咳,泄热除烦,化痰散结的作用。
两者都可以通过针刺、艾灸、拔罐、按摩,刺激该位置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可以针对两个穴位,进行拔罐、艾灸治疗,缓解风寒外感引起的感冒、咳嗽等。另外,可以通过自身的保健性按摩,辅助缓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疾病。
临床中云门穴和中府穴,配伍天池穴、支沟穴、极泉穴,可以治疗胸肌风湿症,配伍周荣穴、胸乡穴、天溪穴可以治疗胸部神经痛等。对于中府穴与云门穴针灸,需要倾斜进针,以免进针过深造成气胸。患者如需针灸治疗,需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诊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