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频繁的发出奇怪的笑,不分场合的怪笑,这一异常行为竟然是颅内下丘脑错构瘤引发的痴笑性癫痫,你平时有注意到这种病吗?
颅内下丘脑错构瘤引发的痴笑性癫痫年仅2岁8个月的笑笑(化名),总是笑逐颜开,是一家人眼中的“爱笑男孩”。然而愈发频繁的“咯咯咯”笑声引起了笑笑父母的警觉,一检查竟是罕见的颅内下丘脑错构瘤。
笑笑从一年前就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由于年龄小且不会语言表达,父母以为这是孩子开心快乐的表现,“他当时就是时不时会咯咯笑一阵,笑得时间不长,也就几秒钟,我们起初以为孩子爱笑很正常。”笑笑的母亲说,久而久之这种不分场合的怪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大概一个多月前,笑笑这种“咯咯”笑的频率上升到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一次。
经头颅磁共振检查,医生在认真阅片后,结合化验结果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是颅内下丘脑错构瘤。笑笑的怪笑就是因这个错构瘤引发的痴笑性癫痫。下丘脑错构瘤并不是真的“肿瘤”,没有良性恶性之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畸形的一种病症。
下丘脑错构瘤典型的临床表现下丘脑错构瘤发病以婴幼儿及儿童为主。
痴笑性癫痫:发作性傻笑或冷笑,一般这种痴笑不受情感控制,也不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每次发作10-30秒,一天发作多次,随著病情严重,发作频率也会增加。
性早熟:家长们需要注意,性早熟也是下丘脑错构瘤非常典型的临床表现。
除了上述两种典型的临床表现,下丘脑错构瘤还可表现为其它类癫痫、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发育畸形和骨骼矮小等。
小孩子的异常行为家长一定要多注意、多观察、早发现、早治疗。
语言障碍: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
智能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小儿麻痹是小儿时期常见病,该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患儿瘫痪。现在有小儿麻痹疫苗,所以很少有小儿出现这种病,但是也必须要做好预防, 小儿麻痹症是什么病?
小儿麻痹症是什么病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预防本病后,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
小儿麻痹症原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24~30nm,呈圆形颗粒状。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20%~30%。病毒核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四种结构蛋白,即VP1~VP4。VP1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1.抵抗力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一切已知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乙醇及5%煤酚皂液。0.3%甲醛、0.1mmol/L盐酸及(0.3~0.5)×10-6余氯可迅速使之灭活,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可受保护。加热至56℃ 30min可使之完全灭活,但在冰冻环境下可保存数年,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室温中可生存数日。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在水、粪便和牛奶中可生存数月。氯化镁可增强该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故广泛用于保存减毒活疫苗。
2.抗原性质
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D(dense)抗原,存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D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C抗原的病毒为缺乏RNA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病毒在中和抗体的作用下,D抗原性可转变为C抗原性,失去再感染细胞的能力。加热灭活的病毒即失去VP4和核糖核酸,而成为含有C抗原的病毒颗粒。应用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天然D抗原及加热后的C抗原。
3.宿主范围和毒力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猴及猩猩均为易感动物。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相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复制,同时释出抑制物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天然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称为野毒株,在实验室内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称为疫苗株。疫苗株仅当直接注射到猴中枢神经系统时才能引起瘫痪,而对人神经细胞无毒性。疫苗株病毒,特别是Ⅲ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可突变为具有毒性的中间株。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的最可靠鉴别方法是进行核酸序列分析。
原先存在于肠道内的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和埃可病毒等),可对口服疫苗株病毒产生干扰现象,使之不能定居于肠黏膜上及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
儿童疾病之小儿麻痹症的表现本病潜伏期为5~14天,临床上可表现多种类型:①隐性感染②顿挫型③无瘫痪型④瘫痪型。
(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
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前驱期症状消失后l~6天,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皮肤发红、有短暂膀胱括约肌障碍,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体检可见:
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
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
③出现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
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键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三)瘫痪期自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以下几型:
1、脊髓型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隔肌、肋间肌时,则出现竖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又称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瘫痪型的5%~10%,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此型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表现。
4、混合型以上几型同时存在的表现。
(四)恢复期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
(五)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不明。
合并症:由于外周型或中枢型呼吸麻痹可继发吸人性肺炎、肺不张、化脓性支气管炎和呼吸衰竭引起严重出血长期卧床可致褥疮及氮、钙负平衡,表现为骨质疏松、尿路结石和肾功能衰竭等。
精彩推荐:
佝偻病能治好吗 水痘疫苗有必要打吗 手足口病严重吗咳嗽偏方 出水痘能吃什么 宝宝打乙肝疫苗后发热怎么办手足口病需要输液吗 宝宝内衣应选什么颜色的 耳温枪38.9算发烧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