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今年10月4日,阿斯匹林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占上了一席。这里的25万件展品都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例如人造心脏、听诊器等。在这里,德国拜耳的美国分公司捐出有阿斯匹林主要成份乙酰水杨酸的样本和拜耳在1899年制造首批药品的复制品。
阿斯匹林一经问世就风靡世界,成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发现阿斯匹林作用的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文尼说,全世界每年要消耗45000吨阿斯匹林。阿斯匹林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其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是解热镇痛,通过发汗增加散热作用,从而达到降温目的。同时,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由炎症、手术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等,且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阿斯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抗炎、抗风湿,是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阿斯匹林越来越多的新用途被逐步发现。如由中英科学家组织发起的,有37个国家近千家医院参加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阿斯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具有肯定疗效,从而使阿斯匹林成为众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中,被证实有效且能全面推广使用的药物。这一成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作期服用2至4周阿斯匹林,即可使死亡率或中风复发率下降11%。研究已证实,阿斯匹林对于多种血管阴塞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科学家曾在80年代后期,通过大规模临床证实,阿斯匹林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显著。
此外,美国纽约圣卢克斯-罗斯福医院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阿斯匹林和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斯塔丁”并用,可降低患结肠癌的危险。该研究中心对1.5万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3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表明,这两种常见药同时使用,能杀死早期的癌细胞。美国密歇根州的研究人员还发现,阿斯匹林可防止一些廉价抗生素造成的耳聋。对天竺鼠的实验显示,阿斯匹林中的基本成分Salieylate可防止内耳毛细胞受损。
阿斯匹林这一百年老药的新用途仍在不断地被发现,被人类所应用。阿斯匹临床上可用来治疗胆道蛔虫病;阿斯匹林则可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而降低肠癌的发生率;对长有肠息肉的人,服用阿斯匹林,则可以预防息肉癌变;临床上,阿斯匹林还可用于治疗脚癣、偏头痛、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妊娠高血压、老年性痴呆、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等。
难怪阿斯匹林最早的生产商拜耳公司主席巴克马说,服食两粒阿司匹林和叫醒我差不多成为美国的传统。虽然这药品已有100年的历史,但它在今时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需要口服药物,防止脑梗死再次复发,如二级预防类药物,包括危险因素控制类药物和其他特殊二级预防药物,主要情况如下:1、危险因素控制类药物:包括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用于调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药物。动脉硬化引起的脑梗死建议患者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包括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心源性卒中、心房纤颤导致的梗死,建议患者口服抗凝类药物,如达比加群、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2、侧支建立药物:如果患者有分水岭梗死,脑梗改善不佳,还需口服改善侧支循环药物,比如丁苯酞软胶囊,以及中成药如血栓通胶囊、脑栓通胶囊、脑心通胶囊、银杏叶片等进行治疗;
3、改善情绪药物:脑梗死患者在恢复期伴发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时可以选择此类药物,如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如果伴发其他并发症,如脑梗后认知障碍,患者还可口服多奈哌齐、美金刚等改善记忆力与认知的药物
脑梗塞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需要常规服用的药物,常有以下几类:第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根据病情可以单一用药,也可以联合用药。
第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临床常用的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尤其是对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的患者。
第三、其他药物:针对脑梗塞危险因素用药,如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吃降压的药,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吃降糖的药物,有冠心病的患者,需要吃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等。对处于恢复期又遗留有后遗症的患者,还可以口服中成药物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比如华佗再造丸、脑心通、灯盏生脉胶囊等,都可以口服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