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是正气存于体内,不易感染疾病。
正就是平衡的意思,所谓平衡就包括了阴阳平衡、气血充沛流畅、五脏六腑平衡协调;这个正气类似现代医学讲的身体康复能力、免疫功能等。
不正与不平衡的地方,可称为病机,扶正就是治疗相关病机,肝郁不畅则疏通,血瘀不通则化之,阳气不足则温补,阴液不足则滋润;以此类推,都可以称为扶正。总之身体平衡了,原来不正的地方正了,身体的邪气就无处藏匿,症状就自然消失。
出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原文是这样的: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其实,正气存内的最重要层面是心正,是心能当其位,心能当其位也就是神能当其位,因为心主神明,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因此,心若当其位,则神不失守,五脏六腑便有主持,身即周正。一旦心不当位,神便失守,正便无从谈起,而一旦身失其正,邪必干犯,病毒亦就乘虚而入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一般是指人 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中医学认为, 疾病之所以产生和变化,其机理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是正气和邪气两个 方面的作用,即“邪正斗争”的结果。正气和邪气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正气的作用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 正常的综合体现,正气充足则抗病力强,虽有外邪侵犯也不致发病;正气不足则抗病力弱,外邪容易入侵而发生疾病。因此,正气不足在疾病产生过 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外邪之肆虐,必须以正气不足为前提。这就是“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的第—层意思。一旦发病,正气与邪气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 了疾病的发展趋势。正气盛,邪气弱.邪气不能深入;反之,邪气步步紧逼, 由浅入深。这是它的第二层意思。
中医发病学在重视正气的同时,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 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邪气可以起主导作用,例如毒蛇咬伤,这时蛇毒作为 强盛的外邪,与人体正气的力量对比中占了明显的优势。无论平时正气怎 样充足,也无力祛之外出。其它如霍乱、肝炎等严重的传染病,高温、高压 电流、化学毒剂等等,亦是如此。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在提出“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的同时,强调要“避其毒气”。可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更 重要的含义是要求人们保护正气,避免邪气的侵袭。古人“正气存内”的方 法很多,有调摄精神,如“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 问·上吉天真论》);有顺应四时阴阳,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有调节饮食,如“谨和五昧,骨正筋柔,气血以流……。” (《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还有气功导引、针刺艾灸等各种方法。其目的就 是为了养护正气,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对疾病的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治疗疾 病需要权衡正气与邪气双方的力量对比,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但都着 眼于保护人体的正气。如邪胜正衰之证,或急者治其标,祛邪以安正,或扶 正以达邪,或扶正祛邪并用。感冒发热恶寒,疲倦乏力,自汗、脉细等,只取 辛散发汗解表往往没有效果,而给予扶正解表的参苏饮即可获良效。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涵,应包括:第一,说明 了疾病的发生,是正邪两方面斗争的结果,而正气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要 作用。第二,指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趋势。第三, 揭示了保护正气以及避其毒气是养生益寿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预防为主 的思想。第四,指导人们在临床上,要时时刻刻注意固护正气。
病情分析:你好,你所说的这句话,是中医的一个传统理论。
指导意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正气充足了,就具有抵抗力,外邪以及病毒就不能够侵犯人体了。“干”的意思是干扰,侵犯。
祝你健康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