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qiáng ji ji),无汗,恶(wù)风,葛(gé)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bò>)。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nà)诸药,煮取三升,去滓(zǐ),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qín)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chuò)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 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zhòng)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tì)肉瞤(rún),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ē),或小便不利,少(shào)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guā)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yáo)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páo)。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炙,去皮)二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míng)。剧者必衄(nǜ),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fú)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zàng)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去皮)、人参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芍药各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旧本曰:现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jì),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tún),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sháo)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pò)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译文]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蜜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之微微汗出。调养护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汤,其它汤剂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见呕吐而不腹泻,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太阳病,证属桂枝汤证,本当用汗法,医生却反而用下法,导致腹泻不止,脉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证尚未解除的表现,如果出现气喘、汗出等内热证的,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关节疼痛,怕风,无汗而气喘,脉浮紧的,属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主治。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药后不须喝热稀粥,其它调养护理方法均同桂枝汤。
太阳与阳明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气喘而胸部胀闷的,表明表邪郁闭较甚,病情偏重于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太阳表证,已经过了十天,如果脉象由浮紧转浮细,总想睡眠的,是表证已经解除的征象;如果出现胸胁满闷疼痛的,是病转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仅见脉浮等表证的,是病仍在太阳,可用麻黄汤治疗。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药渣,取药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阳病感受风邪,脉象浮紧,发热,怕冷,身体疼痛,周身无汗,心中烦躁不安的,是太阳伤寒兼有郁热证,用大青龙汤主治。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怕风的,属于表里俱虚证,不能服大青龙汤。如果误服,就会大汗亡阳,出现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动,这就是误治的变证。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枚剖开,石膏鸡蛋大一块打碎。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以获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药后汗出过多的,用米粉炒温外扑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药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药,倘若继续服用,就会出汗太多,阳气外亡,导致阳虚,出现怕风、烦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证。
外感风寒之邪,症见脉象浮缓,身体不疼痛,仅感沉重,偶有减轻,如果有发热、畏寒、无汗、烦躁等主证,而又无少阴阳衰阴盛征象的,可以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以清里。
外感病,太阳表证未解,而又水饮停聚,出现发热,怕冷,咳嗽,干呕,或见口渴,或见腹泻,或见咽喉梗塞不畅,或见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或见气喘的,用小青龙汤主治。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蒌根三两;如果轻微腹泻的,去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一团,炒成红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畅感觉的,去麻黄,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畅,小腹部胀满的,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如果气喘的,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荛花不能治腹泻,麻黄主治气喘,而以上加减法正好与此相反,因此,怀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外感病,表证未解,水饮停聚,症见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如果服小青龙汤后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内饮得化,病情将要解除的征象。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发热、畏寒、头痛等症仍在,而见脉浮弱的,应当用解肌发汗法治疗,适宜用桂枝汤。
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法,表证未除,而又出现轻度气喘的,这是由于表邪郁闭、内迫于肺的缘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治。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药,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衣被取暖保温,以获得微微汗出。
太阳病,表证没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违背了治疗规律,属于误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先使用发汗法而表证不解,却反而用泻下的治法,如果下后脉象仍浮的,是疾病还没有痊愈。这是因为,脉浮主病在表,应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却反而用泻下法治疗,所以不能治愈。现在虽经误下,但脉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断邪未内陷,其病仍在表,应当解表才能治愈,适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脉象浮紧,无汗、发热,身体疼痛,病情迁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证症候仍然存在的,仍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麻黄汤主治。服了麻黄汤以后,病人病情已稍微减轻,出现心中烦躁、闭目懒睁的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鼻衄,衄血后,邪气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邪气郁滞太甚的缘故。
太阳表证,脉象浮紧,发热,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现衄血的,邪气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愈。
太阳与阳明并病,是在太阳病初起的时候,因发汗太轻,汗出不透彻,邪未尽解,内迫于里,邪气由太阳转属阳明,于是出现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状。如果二阳并病而太阳表证未解的,不能同发汗法治疗,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变证,这种情况可以用轻微发汗法治疗。如果病人出现满面通红的,这是邪气郁滞在肌表,应当用发汗法及熏蒸法治疗。如果太阳病发汗太轻,汗出不透,本应当汗出却不能汗出,邪热郁滞而不能外泄,病人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短气,全身难受,不可名状,不知痛处,一时腹中疼痛,一时四肢疼痛,触按不到确切疼痛的部位,这都是汗出不透彻、邪气郁滞所致,应当再行发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愈。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呢?是因为病人脉象涩,为邪气郁滞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彻导致的。
脉象浮数,为病在表,照理应当用发汗法治疗,汗解邪散,则疾病自可痊愈。如果反而用泻下法治疗,误下损伤在里的阳气,出现身体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发汗法治疗。此时,应扶正补虚,使正气充实,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病人尺部脉象微细,这是里虚的征象,所以必须通过治疗,待表里正气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愈。
脉象浮紧的,是太阳伤寒证的脉象,照理应当出现身体疼痛等太阳伤寒见证,宜用发汗法来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脉迟的,则不能发汗。为什么呢?因为迟脉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发汗会更伤营血,引起变证。
脉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脉象浮而数的,主病在表,可用发汗法治疗,如见发热、畏寒、头身疼痛、无汗等太阳伤寒见证的,适宜用麻黄汤。
病人经常自汗出,这是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以致营卫失调的缘故。因为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卫主卫外,营主营养内守,营卫相互协调方能健康无病。因此,必须使用发汗的方法,使不相协调的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痊愈,适宜用桂枝汤。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这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的缘故。可在病人发热汗出之前,用桂枝汤发汗,使营卫重趋调和,则病可愈。
太阳伤寒证,脉象浮紧,未使用发汗法治疗,而出现衄血,衄血后表证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黄汤主治。
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头痛发热,如果小便黄赤的,是阳明里热结实,可用承气汤泄其在里的实热;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内无邪热,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可用桂枝汤。如果头痛发热等症持续不解,表示表邪郁滞较甚,可能会出现衄血症。
太阳伤寒证,使用了发汗法后,病症已经解除。过了半天,病人又出现发热,脉象浮数等表证的,可以再发汗,适合用桂枝汤。
凡是疾病,用发汗法,或涌吐法,或泻下法治疗,而致耗血、伤津液的,如果阴阳能够自趋调和的,就一定能够痊愈。
用峻泻药攻下后,又再发汗,出现小便短少的,这是误汗下后损伤津液的缘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待其津液恢复而小便通畅,就一定会自然痊愈。
泻下之后,又行发汗,出现畏寒战栗、脉象微细的,这是误下复汗,导致阴阳俱虚的缘故。
误用泻下之后,又误发其汗,致肾阳虚弱,病人出现白天烦躁、不能安静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烦躁,不作呕,无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有微热的,用干姜附子汤主治。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发汗以后,出现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是发汗太过,营气损伤,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四两。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以后,出现汗出、气喘,而畏寒,头痛等表症已无的,为热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汤,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黄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药,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服一黄耳杯(古代饮具,容量一升)。
发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阳虚弱,病人出现双手交叉复盖心胸部位,心慌不宁,须用手按捺方感舒适的,用桂枝甘草汤主治。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一次服下。
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好象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次,一日服三次。制作甘澜水的方法: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内,用灼扬盆内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现无数水珠,即可取来使用。
发了汗以后,致脾虚气滞,出现腹部胀满的,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以上五味药,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经过涌吐,或泻下以后,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气逆上冲胸膈,起立时就感头昏目眩,脉象沉紧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如果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耗伤经脉之气,出现身体振颤摇晃、站立不稳的变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使用发汗法,病还没有解除,反而出现畏寒、脉沉微细等症状,这是正气不足、阴阳两虚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不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见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以上五味药,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缘故;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可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药渣,然后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滚即成,一次服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