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体与另一物体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接触面之间的这种现象或特性叫“摩擦”。摩擦有利也有害,但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利的。
例如,机器运转时的摩擦,造成能量的无益损耗和机器寿命的缩短,并降低了机械效率。因此常用各种方法减少摩擦,如在机器中加润滑油等。但摩擦又是不可缺少的,例如,人的行走,汽车的行驶都必须依靠地面与脚和车轮的摩擦。在光滑的道路上,因摩擦太小走路就很困难,且易滑倒,汽车的车轮也会出现打滑,车轮转动而车厢并不前进。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又必须设法增大摩擦,如在太滑的路上撒上一些炉灰或沙土,车轮上加挂防滑链等。
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无论做得多么光滑,在显微镜下看还是粗糙的,有许多微小的凸起,把这样的两个表面放在一起,微凸起的顶部发生接触,微凸起之外的部分接触面间有10-8 m或更大的间隙。这样,接触的微凸起的顶部承受了接触面上的法向压力.如果这个压力很小,微凸起的顶部发生弹性形变;如果法向压力较大,超过某一数值(每个凸起上约千分之几牛顿),超过材料的弹性限度,微凸起的顶部便发生塑性形变,被压成了平顶,这时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距离变小到分子(原子)引力发生作用的范围,于是,两个紧压着的接触面上产生了原子性粘合,这时要使两个彼比接触的表面发生相对滑动,必须对其中的一个表面施加一个切向力,来克服分子(原子)间的引力,剪断实际接触区生成的接点,这就产生了摩擦.在现代摩擦理论中,还加进了静电作用。光滑表面摩擦过程中可能带上异号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也是摩擦力的一个原因。综上所述,摩擦现象的机理是复杂的,是必须在分子尺度内才能加以说明的。由于分子力的电磁本性,摩擦力说到底也是由于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上述理论,已经否定了“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的说法。
如果是在非常平滑的物体表面之间,摩擦力是存在的。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表面是光滑的”,其含义是指无摩擦或摩擦因数等于零的表面,即没有摩擦力,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如在平玻璃板上推木块很容易,而在平玻璃板上推与木块相同质量的玻璃时就不容易了,这说明摩擦力增大了。
一、滑动摩擦力。
当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在两物体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它们之间相对滑动的现象,谓之“滑动摩擦”。当物体间有相对滑动时的滑动摩擦称动摩擦。当物体间有滑动趋势而尚未滑动时的滑动摩擦称为静摩擦。滑动摩擦产生的原因很复杂,还没有定论。近代摩擦理论认为,产生滑动摩擦的主要原因有摩擦的凹凸啮合说,认为摩擦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不平。当两个物体接触时,在接触面上的凹凸不平部分就互相啮合,而使物体运动受到阻碍而引起摩擦。
二、静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这里应注意三点:一是两个紧密接触而又相对静止的物体;二是具有相对滑动或滚动的趋势,但又还没有发生相对的滑动或是滚动。 三是两个物体必须是粗糙的。物体在斜面上也具有静摩擦。静摩擦力的大小恒等于外力。
三、滚动摩擦力。
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作无滑动的滚动或有滚动的趋势时,由于两物体在接触部分受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对滚动的阻碍作用,叫“滚动摩擦”。它的实质是静摩擦力。在相同的条件下,滚动摩擦力要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说到这个问题,不禁想起中学时,所有的物理题都没有说两个面都光滑的,都是只有一个光滑物体。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两个面都光滑时,二者接触面之间存在了极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会导致根本滑不动。这个也是类似,两个玻璃之间放一点水,分开二者极其困难,这和水的张力有关,也是玻璃与水的浸润现象所致,根本原因就是作用力是在分子水平1,你要知道,越粗糙的表面,摩擦系数越大,那么摩擦力就越大。2,油,水能填补粗糙的表面,使表面光滑,所以摩擦力减小了。
3,水并不是能增加摩擦力,反之某些情况下还能减少摩擦力,例如下雨天,行车容易打滑,就是这个道理。
4,关于摩擦起电,是由于某些物质原子最外层电子被另外的物质带走,从而原子正负电性的显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