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统称获得性疾病在母体子宫内形成的则称先天性疾病。致病因素大致有 6类:
(1)物理因素。如机械力可造成创伤、骨折、脱臼;高温可造成烧伤、中暑;低温可造成冻伤、全身过冷;大气压的改变可使进入海拔1800~2000米以上地区的牛发生高山病;电流可造成电击伤,电离辐射可造成放射病等。
(2)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可引起腐蚀,工业污染、农药和毒草会使家畜中毒等。
(3)生物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因,如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可导致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4)营养物质缺乏。除由于饲料断绝而造成的饥饿和饿死外,某项营养元素缺乏,如钙、磷和维生素D缺乏或失调可造成幼畜的佝偻病、成年动物的骨质疏松症和乳牛的产后瘫痪,硒不足可造成羊白肌病和孕牛流产等。
(5)光敏因素。有的来自三叶草和荞麦等植物,有的来自吩噻嗪等药物。在光的致敏下,前者可引起皮炎,后者可引起眼炎。叶绿素经瘤胃细菌的作用,可形成藻红素,在肝脏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进入外周循环,会导致皮肤损害。
(6)过敏源。多半是具有抗原或半抗原性质的植物源或动物源蛋白质。它们第一次进入某种动物时并无致病作用,但可使该动物对该物质处于戒备即过敏状态,故称过敏源。这种过敏状态称过敏性,变态反应就是过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炎,就是在干草孢菌(Microspora faeni)和普通嗜热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 vulgaris)等的孢子致敏基础上发生的,见于牛(曾称农民肺、再生草热)和马(气喘病)及人(曾称农民肺、尘肺病)。
病因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造成疾病发生。这种条件有属于动物本身的,往往随动物的种类、品系、性别、毛色、营养状态等而异也有属于动物所处环境的,主要是气候、生态、饲养管理以及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如噪声、过度拥挤和受惊恐等。此外,动物的习性也已成为病因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然而,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统计调查及临床观察,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具有血缘关系。同时,遗传上的易感性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存在的,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类型及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的身体特征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2.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
由病菌、病毒(例如脑梅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会损害人的神经组织结构,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这一点对儿童影响尤为严重,是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
3.脑外伤及其他因素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机能障碍等,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
(二)社会因素
1.生活环境因素
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如摄取烟、酒、食物的过量等,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其次,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
2.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然变化的事件,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由于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会给其带来压力,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适应,因此,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较严重、突然,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3.文化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个人心理发展而言,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个体早期环境如果单调、贫乏,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并会抑制其潜能的发展,而受到良好照顾,接受丰富刺激的个体则可能在成年后成为佼佼者。另外,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家庭的类型等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得到充分父母爱,受到支持、鼓励的儿童,容易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对成年后的人格良好发展、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举例有:
食欲。三餐是否规律,健康
情绪。是否遇到高兴或快乐的事
情感。和周围朋友亲人相处是否和谐,友情、亲情、爱情
生活事件。是否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
经济。如物质条件是否恶劣,是否存在经济问题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否和谐
生理因素。如女性生理期,更年期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