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皮疹有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疹、脓疱疹和出血性皮疹等。不同的疾病,其皮疹的形态、分布特征、出疹顺序和持续时间往往不同。籍此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的疾病。
1.出疹前3~4天,先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怕光、流泪、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烧2~3天后口腔内两颊粘膜充血,靠近第一臼齿处可见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斑点,白点周围有红晕。凡是有这种斑点的,几乎可以肯定是出麻疹。发烧的第四天,暗红色小疹子从头及面部皮肤开始出现,接着耳后、颈部到胸背、腹部及四肢、手心、足部都有发生。出疹时体温可高至40℃上上。退疹时疹子仍按出疹的顺序逐渐消退,疹后皮肤呈糠样脱屑,并留有异色。小儿麻疹后容易并发肺炎、喉炎、脑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
2.出疹前半天至一天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等,小儿还可出现流泪、头痛、咽痛、胃口不好及发热,体温经常在38~39℃。1~2天后,出现浅红色丘疹,但较少,很少融合成片,2~3天后即消退,不留痕迹。疹子发出前期,口腔粘膜上无白点,但耳后及枕骨部淋巴结肿。具有上述症状者为风疹。
3.起病急骤,高烧39~40℃,高烧3~4天后,体温突然下降,全身出现玫瑰色疹点,以臀部为多,面部及肘膝以下较少,24小时内出齐,1~2天内消退且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用指加压疹退色者为幼儿急疹,这种疹出前常不易诊断,热退疹出是其特点。
4.起病时稍有发热,周身不适,1~2天后有红色米粒大小的丘疹出现于躯干和头部,四肢上较少。丘疹在1~2天内又很快变成水疱,水疱多数呈椭圆形,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再过3~5天疱疹干缩结痂,2~3周后痂皮脱落,由于水疱、丘疹是分批陆续出现,因此同一部位皮肤上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者为出水痘。
5.多在发烧的第二天,在脖子和胸上部出现腥红色皮疹,然后向全身蔓延,皮疹针头大小、排列密集、分布均匀、呈鸡皮状,或融合成一片,用手按皮疹即变黄褐色,同时伴有严重的咽痛和咽部红肿,并有杨梅样的舌面、皮肤有刺痒感,口唇周围颜色苍白,这些都是猩红热的主要特点。
6.服用退热药、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后,出现的斑丘疹,不属于传染病,这种皮疹,分布不均匀,停药后不再增多,且明显减少以至消失,这是药物性皮疹。
痱子,又称汗疹或热疹,是夏季常见的短期皮肤病。由于高温闷热、出汗过多、汗液排出不良,汗腺导管被角蛋白堵塞,汗液溢出渗入,刺激周围组织,出现丘疹和小水泡。成人和儿童都可能发生,但儿童更常见,尤其是婴儿。一般来说,只要环境凉爽,皮肤干净干燥,痱子就会自行愈合。如果有瘙痒或症状较重,可以用冷水外敷,缓解症状。如果你感染了,你应该去医院。
痱子有三种主要类型,包括晶形粟粒疹、红色粟粒疹和深部粟粒疹。
晶状粟粒疹:由汗腺导管浅阻塞引起,其特点是表面、透明1~2mm水泡,如水滴,易擦破,水泡可融合,周围无红斑,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水泡通常发生,最常见于新生儿的头部、颈部、躯干和成人躯干。发病区域通常没有症状。在适当的诱发环境中,水泡可以在几天到几周内成批出现,并在几小时到几天内消退,干燥后有小鳞片。
红色小米疹: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在表皮上,汗液泄漏引起汗管周围组织炎症。其特点是2~4毫米的红色丘疹(非毛囊),可能是丘疱疹或脓疱,底部经常有红斑。当脓疱出现时,可能会有细菌。在婴儿中,最常见的是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皮肤褶皱;在成年人中,常见于衣服摩擦区:躯干上部(特别是背部)、头皮、颈部和皮肤褶皱。面部和掌跖骨通常不会发生。
深部粟粒疹:通常发生在反复发生的红色谷物皮疹后,是由于汗腺导管更深(在真皮-表皮交界处)堵塞引起的。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导致直径1~4毫米的红色至肤色的硬丘疹。深谷物皮疹是罕见的,最常见于成年男性,尤其是驻扎在热带气候区的军事人员。它通常发生在躯干中,但也可能发生在四肢中。由于汗液堵塞在皮肤深处,受影响区域很少出汗,也称为热带无汗症。
尽量少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出汗。尽量呆在凉爽的环境中;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服;运动出汗后及时擦拭,保持干燥;用冷水温洗澡;用毛巾轻轻擦拭,有助于去除可能堵塞汗腺导管的碎片;尽量不要抓痱子,防止感染。我忍不住,我可以把它涂在患处,或者在没有破裂的地方多次涂抹;保持快乐,不要烦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