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
以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妇科常见病证。又称带下病。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带下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或房室不节,年老久病,损伤肾气,脾肾不能运化水湿,带脉失约,以及恣食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或感受湿毒、寒湿等引起。常见证型有:①脾虚湿盛型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绵绵不断,面色不华,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除湿,方用完带汤等。② 肾虚寒湿型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腰脊酸冷,尿频清长或夜尿多,便清溏,舌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固涩,方用内补丸、桂附止带汤等。③湿热湿毒型带下。证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甚至黄绿如脓,味臭,或挟血,阴部肿痛瘙痒,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较多的颜色异常的污浊而有臭气的液体,这是一种复杂而又多见的病症,发病时还会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严重影响了女性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女性朋友千万要重视起来。一、带下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女性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湿浊内停;或外阴直接遭到感染,导致湿邪损伤任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湿浊之源多因脾阳不振,湿浊不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或因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或因外湿、湿毒内侵。二、带下病的类型1、肝火型白带:主要表现为白带量明显增多,白带颜色发黄,有臭味,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2、脾虚型白带:主要表现为白带量增多,白带颜色发白,呈蛋清样,没有臭味,患者会伴有畏寒、尿频等症状。3、湿热型白带:白带颜色发黄,且呈粘稠状,有的白带还会夹有血丝,伴有恶臭味,患者会出现便秘、下腹疼痛等症状。三、带下病的治疗方法带下病的治疗主要以祛湿为主,原则上是用温、清、补、涩四法。寒症宜温,热症宜清,虚症宜补,滑症宜涩。因此,脾虚阳气下降,寒湿下注的,宜补气升阳,温化寒湿;湿热下注的,宜清热利湿;肝经郁火的,宜清肝泻热;热甚者宜泻火;肾虚滑脱,宜温肾固涩。这些都是一般的治疗法则,治疗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辩证论治。一般可以用合适的药液清洗阴部并同时使用抗生素,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新城医院专家友情提醒:带下病外治法与内治法同等重要,内外合治可相得益彰,才能够增加疗效。另外,治疗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阴道上药和冲洗要在月经过后;治疗期间要禁止性生活;患者要坚持治疗而不能半途而废;洗内裤要煮沸消毒后才可以穿。医生还建议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可以辅以饮食疗法,调节日常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带下是指带下病,意思是古代中医的妇科疾病。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粘腻液体而言。在狭义带下之中又有生理、病理的不同。
金匮要略引证解释:
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尤在泾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