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杂谈分类:正脊王转载博文
脊椎古时候称作"龙骨",它如同一条长龙,从上到下,由一段段的体节(脊椎骨)串接而成。具体而言,它有7块颈椎骨、12块胸椎骨、5块腰椎骨、1块骶椎、1块尾椎(骶椎和尾椎分别是由出生时的4~5块骨头融合而成一块)。为了更稳定地两两连接,这些脊椎骨并非整齐划一的光滑圆柱体,甚至连一个光滑的平面都找不到。它们就像异形的积木一样,通过各种表面突起与凹陷,形成关节,再辅以韧带、椎间盘,使得脊椎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每一节椎骨与相邻的椎骨之间都是通过复杂的关节、韧带以及椎间盘相互连接的。椎间盘就仿佛是脊椎缓冲压力不可缺少的"海绵垫",它的秘密其实埋在中央,那里有一种弹性极强的胶状物。这种胶状物中,水分占了80%,所以它像果冻一样可以随着外界的压力而改变位置和形状。为了不让"果冻"四处滑动,在它的四周,还环绕着厚厚一层纤维,纤维环就像桶箍一样牢牢地把"果冻"锁在最里层--因为一旦这颗"果冻"溜出纤维环,就会压迫到从椎骨中央穿行的脊髓神经,产生各种痛苦的症状,也就是常见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类型。椎骨之间的其他小关节、韧带也同样有可能在我们每天的行动中发生各种损伤。
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只是很微小的细节,不足为奇,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破坏脊椎整体,乃至影响全身的健康。例如,某一节颈椎错位,极有可能压迫到与之相连的脊神经,导致其下方脏器功能的失调,因为穿过颈部的脊神经往往要通往全身各处,所以全身功能都会因此而受牵连,高位截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某一节腰椎间盘突出,则有可能导致位于它上方整个脊椎生理弯曲发生改变,继而压迫椎管里的脊神经,不但引发剧痛,还影响脏器功能。
我们的头、颈、肩膀,如同树枝一样,它们与脊椎这根主干是不能分开的整体。严格来说,头部甚至可以认为是脊椎的延伸,因为头和脊椎从我们还是胚胎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连为一体、共同生长了。所以脊椎的姿势会直接影响头部,而头部的活动也直接影响脊椎,影响全身功能。连接头与脊椎的是我们的颈部,如果您姿势不当,例如习惯头部向前倾、下巴过分内缩、肩膀耸起等,都会造成颈部肌肉紧张与僵硬,长此以往不但肩膀会感到疼痛、麻木,整个背部甚至都会感到不适,乃至全身健康水平下降。
那么骨盆呢?骨盆牵制着脊椎基底,影响它的自然曲度,如果骨盆过于往后、过于往前或者两边骨盆一高一低,都会导致长短腿现象的发生,进而使脊椎侧弯、脊髓受到压迫,最终使得与脊神经相连的脏器功能下降。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是身体的支柱,是支撑生命的大梁,具有传递信息、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脊柱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1.支撑作用: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它位于颈、躯干和骨盆的背面正中,是人体躯干的中轴,起着支撑头颅和构成支撑胸腔、腹腔、盆腔脏器的骨干,同时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有了这条健康的脊柱,你才能“站直了,别趴下”。
2.保护作用:
脊柱有4个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大弹簧,增加了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了的稳定性,在跳跃或剧烈运动时,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防止颅骨和脑部受到损伤。脊柱与肋骨、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胸腔的保护,脆弱的心脏和肺脏受伤的几率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形同豆腐的大脑如何还能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呢!
3.平衡作用:
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肋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正常脊住可作前曲、后伸、侧曲、旋转等运动。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一侧上肢可以持重百余斤,而身体仍能保持平衡,这都是脊柱的平衡功劳。
4. 运动作用:
完整的脊椎是由26个脊椎骨、23个椎间盘及方向不一、活动范围各异的小关节和许多坚强的韧带所组成,这使脊椎既有坚韧的弹性,又有较灵活的运动能力。除第1、2颈椎及尾椎外,其余椎骨的解剖结构基本相似,即由1个椎体、2个椎弓根、2个椎板、2个横突、4个关节突和1个棘突组成。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棘突间、横突间和椎板间均有坚强的韧带连接,当脊柱前屈受到压挤时能保持其形态不变,且能限制脊柱的过伸运动。此外,椎体前侧、椎体后侧和棘突之上,分别有3条长韧带,上自枕骨下达骶骨,把29个脊椎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在颈部,棘上韧带形成项韧带,有协助颈肌支持头颈的作用,并有对抗脊柱屈曲的作用。
1.解剖学的人体标准姿势是什么?人体标准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2.试述浆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染色质多聚集在核周并呈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状。细胞质较多,嗜碱性,近细胞核处有一着色较浅而透明的区域。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含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3.试述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正常值和意义。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成人外周血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可达3%—6%。该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略大。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细胞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电镜下为残留的核糖体。1-3天后该细胞即可发育成熟。临床上网织红细胞的计数可作为贫血等某些血液性疾病诊断、疗效判断和预后估计的指标之一。
4.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电镜下结构。
化学性突触由三部分组成:①突触前成分:一般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膨大部分,有突触小泡、线粒体。与下一个神经元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②突触后成分: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③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5.椎骨之间的连接结构有哪些?
椎骨的主要连接结构:椎间盘、椎间关节、黄韧带和前、后纵韧带位置。
6.简述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构成。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肘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这三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可完成屈、伸、旋前、旋后动作;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共同构成;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
7.腹股沟管是如何构成的?管内有何结构通行?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肌和腱之间的裂隙。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
通行结构:男性为精索,女性为子宫圆韧带。
8.膈上有哪些裂孔?分别通行什么结构?
膈有3个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膈的左、右脚(膈的起点),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通过主动脉和胸导管。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通过食管和迷走神经。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孔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作业2
一、问答题:
1.简述胃的位置、分布和胃的毗邻。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前壁从右向左与肝左叶、腹前壁和膈相邻;胃后壁与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2.试述胃底腺主细胞、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体和底。细胞呈柱状,细胞质嗜碱性,顶部细胞质含大量酶原颗粒。电镜下细胞基底部及核周围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游离端胞质内有大量的酶原颗粒。主细胞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撒活成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婴儿的主细胞还能分泌凝乳酶。
2)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数量较少,以胃底腺的体部和颈部较多。细胞呈三角形或圆形,细胞核圆形.居中,有的细胞可见双核,细胞质嗜酸性强。电镜下,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内深陷形成迂曲分支的小管,称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附近有许多小管泡系、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该细胞具有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的功能。
3.肝分泌的胆汁经何途径排入十二指肠?
肝脏分泌的胆汁,由肝管汇合出肝,贮存在胆囊中,胆囊内的胆汁通过胆管于乳头出开口流入十二指肠。
4.试述肝小叶的定义、组成、结构及功能。
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组成。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肝血窦通人其内。肝板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可见双核。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较多的线粒体等。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其内皮细胞有孔,且间隙大,基膜不完整。窦腔内除血液外还有肝巨噬细胞。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间有窦周间隙,内充满血浆,此处的肝细胞面有大量微绒毛。
5.鼻旁窦有哪几对,分别开口于何处?
鼻旁窦有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其中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6.试述肺泡及气血屏障的结构。
肺泡为多面形囊泡,其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其余各面与相邻肺泡彼此相贴;相邻肺泡间有肺泡孔;肺泡表面覆盖以肺泡上皮,由两型细胞组成。I型肺泡上皮细胞呈扁平状,覆盖肺泡大部分表面,细胞质内含许多吞饮小泡。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镶嵌于I型肺泡上皮细胞之间,凸向肺泡腔,表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嗜饿性板层小体。
7.试述肾小体电镜下结构及滤过屏障。
形态结构:肾小体血管球为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位于肾小囊内。入球微动脉从肾小体血管极处进入肾小囊,分支并相互吻合成网状毛细血管袢,再汇合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孔上大都无隔膜。血管极处的少量结缔组织随血管进入血管球,形成毛细血管袢间的血管系膜,系膜内有星状多突的球内系膜细胞参与血管基膜的更新。
8.男性输尿管和尿道的狭窄和弯曲分别位于何处?
尿道外口,尿道膜部,尿道内口,耻骨下弯(如将阴茎向上提起,耻骨前弯可变直)。
9.简述子宫的位置、分布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分期。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和直肠之间。正常成年未孕女子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子宫的固定装置主要是盆膈和阴道的承托和韧带的牵引固定。四对韧带是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骶子宫韧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作业3
一、问答题:
1.简述心脏内防止血液逆流的结构。
主要有:房室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动脉瓣(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腱索、乳头肌。
如: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2.简述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起始部,经左心耳与肺动脉于之间行向左前方,随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部分和室间隔前2/3部;旋支分布于左房和左心室。
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起始部,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人冠状沟,右行至膈面,延续为后室间支,沿途分支分布于左、右心室的下壁、室间隔的后1/3部及右心房,还分支供应窦房结和房室结。
3.供应胃的动脉有哪些?它们分别来源于何动脉?
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起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起自脾动脉。
4.肝门静脉收集哪些器官的静脉血?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有哪些?
肝门静脉主要收集胃、肠、胰、脾和胆囊等器官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静脉丛,在直肠吻合形成直肠静脉丛,在脐周围吻合形成脐周静脉网。
5.试述毛细血管的电镜下结构特点和分布。
电镜下,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吞饮小泡丰富,细胞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分布在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有许多贯穿全厚的孔,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窦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或无窗孔,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无紧密连接;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6.试述淋巴结浅层皮质的结构。
浅层皮质是临近淋巴结被膜处的淋巴组织,主要含B细胞。当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出现大量的、由B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小结。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称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内侧份聚集着大量的大淋巴细胞,染色深,为暗区。其外侧份为中等淋巴细胞,此区染色较浅,为明区。淋巴小结周边,而且近被膜侧为小淋巴细胞,它们常聚集成帽状结构,称小结帽。同时淋巴小结内含较多的巨噬细胞。
7.眼球外肌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运动眼球的各肌及其作用是:内直肌使眼球前极或瞳孔转向内侧。外直肌使眼球前极或瞳孔转向外侧。上直肌使眼球前极或瞳孔转向上内。下直肌使眼球前极或瞳孔转向下内。上斜肌使眼球前极或瞳孔转向下外。下斜肌使眼球前极或瞳孔转向上外。
8.简述中耳鼓室六个壁的组成和内含结构。
鼓室的上壁为鼓室盖,下壁为颈静脉壁,前壁为颈动脉壁,后壁为乳突壁,外侧壁主要由鼓膜构成,内侧壁为迷路壁,有面神经。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作业4
一、回答以下问题。
1.腓总神经损伤可引起哪些肌群瘫痪?病人有何主要表现?
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表浅易受损,损伤后的表现为:小腿前、外侧群肌瘫痪;此时在小腿后群肌的作用下形成“马蹄内翻足”,同时伴有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的感觉障碍。
2.面神经损伤的病人有哪些症状和体征?
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唾液减少;味觉障碍。
3.分布到舌的神经有哪些?
下颌神经分布到舌前2/3的一般感觉;面神经分布到舌前2/3的味觉;舌咽神经分布到舌后1/3的感觉和味觉;舌下神经支配舌肌的运动。
4.脊髓内主要上、下行纤维束有哪些?说明它们各自的起止和功能。
(1)上行纤维束: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内,由同侧脊神经节发出的中枢突组成。脊髓丘恼束(包括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外侧索和前索内,由对侧后角细胞发出的交叉后的纤维组成。
(2)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二束分别位于外侧索和前索。皮质脊髓侧束纵贯脊髓的全长,由对侧大脑皮质发出纤维交叉后形成,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仅见于颈髓和上部胸髓,由同侧大脑皮质发出的纤维形成,纤维逐节交叉后再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
5.内囊膝和后肢损伤可伤及哪些上、下行纤维束?病人有何主要表现?
通过内囊的纤维主要有:内囊膝有皮质核束;内囊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丘脑上辐射)、视辐射和听射。当一侧内囊损伤,患者可出现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丧失;对侧半身痉挛性瘫痪;双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即临床上称为的“三偏症”。
6.简述脑脊液的产生和回流途径。
脑脊液由侧脑室的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再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至蛛网膜下隙,使脑和脊髓被脑脊液所浸泡,可对它们有营养、支持和保护的作用;脑脊液最后经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归人静脉。
7.试述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束状带位于球状带的深面,最厚。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的细胞索,索间有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束状带的细胞核染色较浅,胞质富含脂滴,在HE标本上,脂滴常被溶解,故胞质呈泡沫状。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等,主要作用能使蛋白质及脂肪分解转变为糖、抑制免疫反应和抗炎症作用。束状带受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
8.试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为含氮类激素,所以它具有含氮类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该细胞为立方形,胞质嗜碱性,核圆,位于中央。滤泡上皮细胞的高度随腺体的功能状态而变化。当功能活跃时,滤泡上皮细胞增高呈柱状,滤泡腔内胶质减少;反之,细胞呈扁平状,胶质增多。电镜下,滤泡细胞胞质内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过氧化物酶体、溶酶体和线粒体,细胞顶部有中等密度的分泌颗粒和低电子密度的胶质小泡。功能: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储存T3、T4,促进细胞氧化和能量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9.试述胎盘的结构及胎盘膜。
人胎盘一般结构:足月胎盘呈圆盘状,重500克,直径15~20厘米,中央厚,边缘薄,分两个面:胎儿面光滑,表面覆盖有羊膜,脐带一般附于中央;母体面粗糙,可见15~30个胎盘小叶。组织结构:胎儿面由丛密绒毛膜与表面的羊膜组成。丛密绒毛膜形成绒毛膜板,板上发出40~60个绒毛干。
胎盘膜: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或称胎盘屏障。早期胎盘膜较厚,从绒毛间隙至绒毛毛细血管内依次为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及内皮;胚发育后期,胎盘膜变薄,母血与胎儿血之间仅隔合体滋养层、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共同基膜,通透性增强,有利于物质交换。
人类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内部有纵形的椎管容纳脊髓。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支持和保护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