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的发生机制包括致热原性发热及非致热原性发热,其中致热原性发热又包括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包括病毒、微生物及体内的炎症因子等,非致热原性发热一般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患者患有产热过多的疾病及散热减少的疾病。
低热的病因可以根据感染和非感染进行分类,感染为外部微生物的感染,非感染包括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血栓、颅内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低热的症状根据发热的时期不同也会不同,发热的时期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及体温下降期,三个时期除均伴有发热外,还存在特殊症状。
低热的治疗主要是诊断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一般不考虑使用退烧药物,对于持续低热者可考虑适当的使用物理降温。
对于经检查无法确定低热原因,且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者,可以仅进行定期随访,不做特殊处理。
可能会引发低烧的因素:
感染: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引发持续性低热。
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均会引起发热。
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导致发热。
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等,通常称为吸收热。
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
皮肤病变: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人体腋下的温度波动于37.3到38度之间称之为低热。低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通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情况。生理性的情况是指人体本身并无明显的器官功能障碍。比如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低热。或者是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但是更常见的是病理性的原因。
病理性常见于感染性的原因和非感染性的原因。感染性的原因也就是体内存在慢性炎症导致的低热。比如肺结核、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鼻窦炎、盆腔炎、腹腔或者是胆道的感染。
而非感染性的情况常见于自身免疫病或者是免疫系统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有甲亢等。低烧的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感染性疾病,第二大类是非感染性疾病,具体如下:
1、感染性疾病:根据病原体不同可以进一步分类,因为无论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或者寄生虫感染,都可以导致低烧。所以如果出现低烧不退,应该针对各种病原体去排查、筛查。从感染性原因导致低烧的角度看,还要特别关注感染的病灶,因为病灶有时比较明显,如肺炎,拍片就能提示。但有时感染的病灶比较隐匿,如心内膜炎、肝脓肿,需要花更多时间明确;
2、非感染性疾病:如免疫紊乱、肿瘤、血液病导致的低烧,都需要花时间一一区分。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引起37度低烧不退的原因非常多,大体上可分三类:首先是感染性低热,这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及病毒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其次是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再次是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建议您先去正规医院检查,以搞清楚是什么性质的低烧,由专业医生给予正规的治疗。特别现在处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更应引起重视。
希望可以帮到您,顺祝早日康复、生活愉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