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益红
1966年10月出生,江苏省建湖县人。1994年获原上海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教授,2002年起担任普外科副主任,200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擅长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和规范化手术治疗工作,尤其是对胃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专业译文20余万字,参与编写学术专著两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2项。2012年被评为中国名医百强榜百强名医。目前担任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消化外科》杂志特邀编委 。
秦新裕
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目前担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2000年被学校确定为外科学科带头人。秦新裕医师197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1年上海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上海欧美同学会理事兼医务分会副会长,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药物评审委员。 他还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中国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临床外科杂志、外科年鉴(Annual of Surgery)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共发表论文220余篇。曾主编《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参编《实用外科学》、《现代外科学》、《胃肠外科学》、《胃肠动力学》等著作。 秦新裕医师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1998年被列为上海市百名跨世纪医学科技人才。主要从事普外科、胃肠外科、胰岛移植、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研究,擅长胃肠道肿瘤和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负责的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2项、上海市百人计划课题1项等 。
蔡三军: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第一癌" 摘要:本市大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已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不过,各种不同诊断时期的生存绿差异明显,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高于IV期,由此说明,早期诊断对改善大肠癌的生存情况至关重要。 蔡三军: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第一癌" 大肠癌堪称我国最常见的恶性 之一,2012年,全球诊断大肠癌患者共达136万例,我国大肠癌新发病例达25.3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18.6%,也是全球大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 日前召开的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上,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 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接受解放日报·上观记者专访时介绍:本市大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已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不过,各种不同诊断时期的生存绿差异明显,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远高于IV期,由此说明,早期诊断对改善大肠癌的生存情况至关重要。 上观:根据市疾控中心的显示,上海地区大肠癌5年观察生存率、相对生存率都有明显改善。您能解释下观察生存率、相对生存率的概念吗? 蔡三军:所谓观察生存率,通俗来说,就是患者患病几年后医生随访下来的生存率,但有些患者可能因其他原因死亡,由此,观察生存率会出现一定误差。所谓相对生存率,则是患者患病几年内,相比未患病人群的生存率,这一数据相对更为科学。 以 癌患者为例,美国相关数据显示, 癌患者5年后的相对生存率反比未患病人群高,这是怎么回事?原来, 癌患者发现患病后,持续随访、前往医院就诊,发现其他疾病、及时诊断的可能性也较高。 上观:数据发现,近30年来,上海男性结肠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从27.4%上升至72.7%,女性结肠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从33.3%升至68.1%。男性直肠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从28%上升至71.7%,女性直肠癌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从29.2%上升至72%。您认为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哪些努力? 蔡三军:大肠癌可以说是可防可治的“第一癌”。上海30年来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与积极的筛查、诊疗技术的提升密不可分。 可以说,早期筛查对大肠癌来说是最符合卫生经济学的选择。这主要基于三点考虑。首先,大肠癌从增生、恶变、 发展的整个过程约为5至10年,这给早期筛查带来较充裕的时间。其次,大肠癌的发病年龄相对集中。目前,上海人 病率为男性61/10万人、女性50/10万人。我们截取年龄段来看,50岁时发病率为50/10万人,60岁时发病率为95/10万人,70岁时发病率为250/10万人,80岁时为380/10万人。因此,如果将筛查人群锁定至50岁以上人群,发病“浓度”也将更高,更易找到患者。再者,早期大肠癌的 十分好。95%以上的I期大肠癌可以治愈,患者无需放化疗,只要定期随访即可而Ⅲ期大肠癌的患者,即便可以手术,仍需放疗、化疗,生存率也仅有60%左右。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